《西征賦》這篇文章,歷史上后來也有人寫過,是西晉時的文學家潘安寫的(就是那個大多數人只知道他很帥的潘安),不過現在既然蔡琰要先寫,就讓潘安將來換名字吧,如果這個世界還有潘安的話。
而潘安那個《西征賦》顯然也有模仿班彪的《北征賦》和班昭的《東征賦》的意味。如今輪到蔡琰寫,當然要更加高屋建瓴。
“歲建安之初定兮,余隨夫乎西征;時仲夏之酷厲兮,冒炎上而濟洮。睹始皇之西宇兮,唯余贅乎殘垣;仰皇天之宙德兮,嘆人功之不永。
歷狄道之觀覽兮,遭皋蘭之雄峻。望河湟之浩湯兮,感戍旅之勞逸。振車舟之擎擘兮,助龍驤以奮迅;唯同愾之威靈兮,藉丹青而永垂……”
蔡琰洋洋灑灑,先寫了七八聯,一時興盡,擲筆悵然,讓侍婢給她倒了兩杯酒,對飲之后,按琴隨性而奏,尋些靈感。
李素一時半會兒也看不出其中奧妙,知道這只是草稿,便不去評價,只是從身后摟住妻子,以肢體語言鼓勵其創作信心。
……
車隊沿著洮河一路往北抵達狄道后,第二天就開始折向往西。而車隊的路線,也第一次與長城殘垣分道揚鑣了——
洮河在此被皋蘭山阻擋,要折向西北方,再行一百五十里,然后在劉家峽注入黃河。跟黃河匯流后,再往正北、正東蜿蜒一百三十里,才到金城。
而秦始皇長城的遺址,則不用費這個事兒,直接從轉折點繼續往北,翻過皋蘭山上的險峻之處,直接連接到正北方九十里的金城。
所以翻越皋蘭山的路線比沿著洮河黃河航行,要節約近兩百里的路線。但因為走水路比翻皋蘭山單位里程成本節約二十倍,所以正常人還是會走水路。
蔡琰不熟悉當地的地形,原本還以為金城在臨洮的正北方,可以直奔而去,被皋蘭山阻擋、才好奇地仔細觀察了周遭地形。
“難怪金城之地,為隴西、河湟要害。此城南北有皋蘭山夾束,城池位于河谷之中。洮、河、湟、浪四水至此,俱被高山阻擋,在谷口的劉家峽附近短短數十里,匯流為一。
所以不管是從洮河到臨洮、沓中,還是從湟水到西平(今青海省會西寧)、臨羌;抑或沿浪水至武威令支、姑臧,甚至順黃河而下,都要經過金城。”
李素來之前就看過地圖,但這地方他也是第一次到,親眼觀察地形之后,才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他前世讀書的時候,就知道蘭州上游有著名的劉家峽水電站,就是堵在蘭州河谷的谷口的,筑壩形成了大水庫,把河湟洮水都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