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陽以及河東的清水河流域數縣,對袁紹的戰略價值,在于‘是否能確保封堵我軍在三門峽以下的黃河流域,一個落腳點都沒有’。這是一個有和無的質變,不是一個一到二、二道三的量變。零和一的區別,是最值錢也最致命的。”
諸葛亮畢竟也是博覽群書,天下歷史地理他自然也是了然于胸,閉上眼睛回憶了幾秒天下地圖,他就知道李素在說什么了:
“您是說,因為昆陽、葉縣那邊被袁紹軍堵住了,下游連接江漢-黃淮的邗溝、濡須則在孫策手中。所以,只要確保三門峽以下黃河沿岸,一寸碼頭錨地都不給我軍留,一個設船廠造船的立錐之地都不留。
他們就覺得,我軍的軍備后勤體系無法滲透到黃河下游、無法攻打黃河下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才有可能既不肯放棄雒陽,甚至還要對河東下手,實現‘分陜而治’、讓他們至少首先立于不敗之地?”
分陜而治,這個詞《史記》、《尚書》里都有,是周武王剛死時,周公為了防止商人翻盤,跟召公商量以三門峽為界,各自治理一半。
周公也是從那時候起,在洛邑也建立了政治中心,跟鎬京一西一東治天下,后來形成雒陽長安的天下東西格局——至少以那個時代的統治水平,要確保華夏的統一,必須在三門峽以東和以西都設立一個直轄的政治中心。
現代人無法理解這種恐怖,強調多次也無法理解,或許只是因為他們出生的時候,三門峽就已經修了大壩水庫,“鬼門關”已經不存在了。
李素最后語重心長地說:“阿亮,我還是那句話,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你應該沒看到過三門峽真實地形長什么樣吧。”
諸葛亮:“確實,我去過弘農幾次,但沒有特地攀登崤山去看過,路不好走。我之前也沒去過河東,當年年幼時跟著大王入川,也是從雒陽走崤函道經長安入川的。”
李素:“那這次去河東,有機會親自看看,三門峽北岸比南岸要好走一些,中條山險峻之處不像崤山,不是直接貼著黃河岸邊的,大部分地方還有路可以走。
親自到人神鬼三門中的鬼門關看一眼,你就知道什么‘過船百遺一’,其他都被激流漩渦吞沒、或者直接撞碎在中流砥柱上。”
諸葛亮表示受教,就帶著部隊啟程了。
這次他的部隊因為不是去幫助關羽執行進攻作戰、只是幫關羽守家的,所以不用考慮如何抵達黃河,也就沒有用水陸兩用的篷車,全部是選擇了坐船。走湅水到安邑就行了。
……
因為消息傳遞需要時間,而劉備軍如今的討袁術戰場已經鋪得很開,南北東西相距上千里的極端情況都有。
所以這邊諸葛亮和典韋張任才剛出發,那邊南陽、雒陽與河東戰場的實時局面,都已經跟長安君臣最新一輪聽到的消息大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