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差一點,艦載武器夠好,還是可以水戰翻盤的嘛。
面對太史慈的自信判斷,李素只是冷靜地指出:“子義,我也實話實說了,我確實沒有關于孫策軍水戰裝備的最新細節情報——所以,這不才需要你去試探佯攻,幫我打探驗證么。
不過,以常理度之,我們自當料敵以寬,否則容易吃虧的。自從西涼叛軍覆滅后,天下畢竟是太平了兩年,連北方的袁紹都趁著這兩年學會了全軍裝備馬鐙馬鞍、還造出了杠桿投石機攻城。
周瑜身為年輕銳意進取的水戰名將,能不強化他的戰力?反正,我就當他已經有了連弩,也有了投石器,你謹慎一點試試,就當是幫我確認一下。”
太史慈這才神色凝重起來,他對于李司空關于“技術擴散速度”的預判還是比較信任的,這方面李素總有靈敏到旁人無法解釋的嗅覺。
……
最后一番略作準備后,太史慈終于帶了五千嫡系水兵、以及后續五千李素派給他的援軍,分為前后兩支船隊,從漢水上往漢津口的東吳水寨進攻。
當然,東吳軍雖然號稱總兵力九萬,但是跟太史慈直接交手的敵人,并不會太多。
因為孫策始終放了四萬多人在江陵一側,剩下的江津口、竟陵縣,乃至夏澤上的巡邏機動部隊,都得分攤兵力。
所以,周瑜能直接用來防守太史慈攻擊的,也就是一萬五千人左右,只比太史慈多了三分之一,也不算欺負太史慈。另外,在夏澤湖面上可以往東側支援的部隊,大約也是五千人,可以在開戰后半天之內驅船趕到戰場。
之所以支援周瑜的二線兵力這么少,也是因為李素剩下的一萬五千人,會在夏澤北岸機動逡巡,牽制東吳主力東進。
于是乎,這場水戰就在看似還相對公平的態勢下,堂堂正正地爆發了。
“眾將士聽令,全力向前,殺進漢津口,把吳人的船都燒了堵了夏水河口,孫策小兒的大軍就全堵在江陵了!到時候擒獲孫策小兒,李司空會給我們表奏頭功的!”
太史慈在一艘額定載量兩千人的樓船上,一手仗戟一手揮著佩劍,吶喊指揮,讓船隊全體向前。除了他的旗艦之外,漢軍還有另外兩艘樓船,只是尺寸略小一些,剩下最小的船也都是斗艦。(放火用的小船不算,另外戰船沒有坐滿人)
而隨著兩軍越來越接近、太史慈看清楚了對面下游周瑜軍擺出的陣勢,他的信心反而又上升了一個臺階。
因為他發現雖然吳軍號稱也有不少大船,但是在漢津口這處分戰場上,吳軍最大的戰船也不過是載七八百人的斗艦,其他都是艨艟。
顯然,吳軍的船之所以小,是為了適應夏水航道的吃水深度。再大的船要滯留在漢津,就只能走漢水、長江繞一大圈過來,沒法走夏水直接與江陵互通有無。所以周瑜把大船都留在江陵和江津了。
“雖然咱的船也是劉表的舊船,可還比你大幾倍呢,周瑜你憑什么跟我打!人數多我一倍也沒用!”
太史慈如是暗忖,眼看著雙方接近到床子弩和杠桿式投石車的對攻距離后,立刻就命令己方戰船全部開始投石放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