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這幾天略微盤點了一下,就覺得他手頭搞種田建設的內政人才還是不夠,想從后方州郡調動。
他這是恨不得把諸葛瑾都弄來,只可惜諸葛瑾已經是益州布政使了,沒有足夠高位的話,拉過來不好安置,還是過完年再說吧。
關羽張飛聽了李素這氣勢,卻是有些驚訝,連關羽都放下筷子:“伯雅,聽你這意思,雒陽這邊的大興土木,規模還不小?
我勸你一句,畢竟雒陽是無血開城,雖然沒有恢復桓靈時的舊觀,但畢竟不算殘垣斷壁,朱儁治雒陽時的與民休息、恢復修繕,也都保留了。
你過于大拆大建,會不會勞民傷財?難道是你走之前,大哥交代你的?覺得雒陽的北宮太小,不足以未來繼續充作皇宮使用?非得把南宮也重建了?”
李素知道關羽是好心,憐憫百姓辛苦。而且關羽和趙云七年半前跟朱儁孫堅一起北伐討董,把雒陽救下來了,免于被董卓放火徹底燒毀,他對于自己的歷史成果是有感情的。
關羽不希望當初自己辛辛苦苦趕死趕活搶救下來的東西,再被部分拆毀重建。
如此一來,這一世的雒陽雖然不比原本歷史上198年的雒陽那么破,修修補補湊合著還能用,卻也阻撓了徹底翻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未來這個半成品湊合的樣子,當重新統一后的大漢的國都,肯定是不夠的。偏安割據狀態下可以暫時不講朝廷的氣象威嚴,但統一之后一定要體面。
李素當然也不想勞民傷財,所以其實從長安來的一路上,小半個月時間都在琢磨這個問題。
如今安定下來才幾天,把雒陽的工作交接了,李素心里也有了點計劃。
既然朱儁把一半多的雒陽城舊址都保留了下來,舊的能用就繼續用,拆除重建這種浪費人力物力的事情盡量少做。
李素覺得,還不如在伊洛平原范圍內、雒陽周邊不超過一百多里,再另外起一座新城,“疏解雒陽的非首都職能”。
這樣把工商業人口都從雒陽主城遷出去,往東邊虎牢關靠一點,既便于漕運,多多少少可以借鑒后世北宋汴梁的漕運之利,緩解轉運浪費。
同時,也可以緩解一部分雒陽的“特大城市病”,把桓靈時期雒陽地價、房價太高,生活成本過于膨脹、底層百姓苦不堪言等等問題,緩解一下。
現在河南尹人口經歷屢次大戰洗牌,只剩三十萬不到一點兒,“土著拆遷”的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正好方便李素在白紙上作畫,規劃一個雒陽新城作為首都周邊的經濟中心。
李素就趁著酒席私宴氛圍還不錯,把自己這個想法,大致跟關羽描述了一下:
“我打算在成皋或者偃師之間,亦或是孟津,伊洛水入黃河的水運便利樞紐處,另擇地建設新城。
新城不必有跟雒陽一樣高峻的城墻,防御設施也不必修筑過多,反正以后只是民間富戶、工商業者、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陛下的朝廷和百官、以及為百官服務的人,還是住在雒陽舊城。軍事上重點防御舊城就行。新城有兩三丈的城墻,還有虎牢關和北邙山為依托,就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