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一開始只是拿了荊州本地的錢糧,沒把這個工程當回事兒,就直接按照“戰時糧道”的建設規格上馬了。
李素作為總督南方各州的地方實權派,他確實有權力在不經過劉備的情況下,就批這種動用人數不超過十萬人、工期一年以內的“小項目”的。
去年修到十月底的時候,首先出了第一個狀況,那就是運河的實際里程,要比直線距離的八十里遠一些——
當時,考慮到降低全程的開挖深度,所以不能直接拉直線往方城埡口最矮的位置挖過去,而要半途稍微繞一繞。
因為經過勘測,發現直奔方城埡口取直的話,一路上有一半多的里程,都要把河道比旁邊天然地形挖低十丈以上!這個土方作業量太大了。
如果稍微迂回繞一繞,雖然最后的埡口制高點要挖的深度依然超過二十丈,但六成成以上的里程的下挖深度可以控制在五丈以內,還剩兩成多的里程,下挖深度也能控制在五到十丈之間。
另外,繞行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便于找平博望縣這邊的淯水與未來運河連接的等水位點,和對面葉縣澧水與運河連接的等水位點。
這樣也能減輕運河蓄水的壓力,不至于其中一側的天然河流河水全部灌到另一側去。
因為挖天然運河有個最大的技術難點,就是盡量確保運河溝通的兩端水位海拔一樣。否則運河一頭高一頭低的話,河床里的水很快就流干了,往低的一頭傾瀉。除非造船閘,否則根本蓄不住。
考慮到這些新問題,只能選擇繞,重新找水位等高點。
而繞的代價,是總里程從八十里增加到接近一百一十里,總土方作業量,比最初開工前的預估,提高兩成左右。
當時高順也沒當回事兒,運河督造的司空府工曹和朝廷工部的官員,也一樣覺得問題不大。
不就是工程造了一半,發現預算缺了兩成么!追加預算就是了!開工都干到這兒了,還能停手讓前期投入浪費不成!多花七八個億甚至十幾個億,也要確保造好!
再說,從博望開始已經往北挖的這一段,也不用廢棄,只是后續走向微調一下,已經投入的錢并沒有浪費,也沒有推倒重來的返工,這已經算把損失降到最低了。
調整河道路徑、重找等水位點后,施工繼續實施。到年底臘月的時候,第二個比較嚴重的難點又出現了,那就是施工隊發現挖到方城埡口最高處的時候,土方作業量實在是大。
而且方城埡口作為桐柏山脈的一部分,居然巖質比較堅硬,山口的土層深度也比預想的要薄得多。
換言之,一開始李素粗略告訴大家的施工難度,是認為這個下挖最深的點,大約是“挖七八丈深的軟土,再往下挖幾丈砂巖,然后才有堅硬地層”。
李素說了還不算,畢竟他不專業,但李素手下的地質勘探專業人員,也是這么告訴大家,也是這么讓工部的人做一開始的工程量估算的。
結果臘月的時候挖到山口,發現才挖下去兩丈軟土、一丈砂巖,下面全是堅硬的巖石。這一下,施工方的銳氣難免又重挫了一次。
如果不是因為這支施工隊的管理層,是跟著李素從益州八年來一路種田種下來的,見識過李司空和諸葛府尹鼓搗出來的各種先進機巧工程器械、施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