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也便于以后的新朝廷官員,在大是大非的歷史認知方面,跟朝廷統一思想。而不是簡簡單單跟原來一樣盲目喊效忠——劉備也知道繁文縟節和讓臣子表忠這種事情,其實沒什么效果,裝還不會裝演還不會演么?還不如實際上影響一下三觀來的有用。
敲定了讀書會的要求后,群臣就開始討論平反古人和奉祀屈原的事兒。這些事情可以通過,但皇帝不可能完全不解釋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劉備這些日子也是想明白了,知道哪些是能說的,就強調:“朕這是有感于光武以來之教訓。自光武至桓靈,只有光武、明、章三帝可謂君臣相得,對外夷也武功赫赫。
其后武德日衰,從竇憲時封燕然山,到桓靈被鮮卑肆虐。而君臣之間紛亂不已,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跋扈欺君。
那些亂國外戚固然有可殺之處,但他們擁兵權而與君王同休戚、章帝之后天子往往無嫡子,多有庶子繼位甚至外藩入繼大統,更加導致了先帝外戚與新君并無血緣關系,要擔心新君的新外戚逼迫太甚,因憂慮不能自保,以至于狗急跳墻。這些教訓不得不鑒。
好在如今朕革故鼎新,本朝并無外戚掌兵之患,以后也不能以外戚為統帥,最多只能讓外戚掌皇室內帑財政。這既是革除弊政,也是賞后世外戚一個長久的善終。
但外戚為禍之前,眾卿也該看清史實——衛、霍、竇等外戚,與其余不同,他們也是確有攘除外夷之功,所以把這些古人尊奉一下,也可以做個了斷。
大漢不會虧待功臣,也不會再縱容外戚,與天子姻親者不掌兵,君臣相得,豈不美哉。”
劉備這番重新組織過的道理一說,下面聽的李素甚至都有些幻覺:這不成杯酒釋兵權了么?幸好李素反應快,意識到情況還是不同的。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釋的是本來就有領兵之才的大將,是釋兵權之后才跟他們結成兒女親家,所以還是多多少少損害了民族的對外戰斗力的。
劉備這個是要解決東漢以來“封了外戚就給大將軍、車騎將軍,讓掌兵權”的積弊,形成祖制。之前那些歷史錯誤,都是先成為外戚才當上統帥的,不是他們有多強的軍事才能。
所以,劉備這招只是解決一些小問題,但不引入新問題,不傷害對外戰斗力。
也正因如此,衛青霍去病竇憲這些“恰巧有戰斗力的外戚”,要單獨拎出來,對于竇憲這種被其他外戚逼迫自殺的,要徹底恢復名譽。
本來就沒帥才的人,從此不給你兵權,也確保善終,這確實算是一個仁政了。朝臣們想明白之后,紛紛表示贊同。
竇憲平反想明白后,韓信平反的事兒劉備沒細說,但大家順著思路往下想,也明白劉備肯定是被袁紹“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下場觸動到了,
希望給皇帝和軍事統帥之間的關系和歷史猜忌包袱松松綁。
兩項提議全部順利通過,關鍵是這個善意還傳達給了大部分朝臣,讓人心更加穩定了。
畢竟不是所有的武將都跟劉備有鐵哥們兒的交情的,除了關羽張飛趙云,其他人總歸心里要多為后路考慮一些。
這些都通過之后,最后的奉祀屈原提案,倒是沒有人介意,只是有朝臣問了劉備的考慮,劉備也只是說要弘揚對信義氣節的信仰,貶斥奸邪詐騙。這個理由非常正當,全體一致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