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也有如此規劃,但成都的商業自發組織力強很多,奸商早年都被打擊了,都還記得劉巴的護盤鐵拳,所以不敢囂張。市場會自行調控,不太需要政府宏觀調控。)
除了諸葛兄弟等人的努力,甄家這些具體經營者的自律,也對市場的平穩有頗大貢獻。
整個過程中,李素在外人看來倒是沒做什么工作。他這個丞相似乎當得很輕松,覺得什么都是小事,丟給下面的人自行裁定。
但只有劉備和李素自己知道,他在暗地里忙那些修飾史料的校定工作,那才是正統塑造的大事,值得丞相親自過目。
……
劉備在二月下旬的一天,視察了相關工作之后,想起那天跟李素聊起的要設置內庫卿的事兒,見甄儼、甄堯辦事都還妥當勤謹,關鍵是已經很有錢了,也不太貪心。
就趁著這個機會,正式任命了甄儼為內庫侍郎,甄堯為郎中,兄弟倆分管皇室內帑在兩京地區的使用收支調度。
至于正卿或者說尚書的位置,暫時空缺著。畢竟甄家兄弟太年輕,資歷不夠,而且劉備也是要講究制衡的,以后可以用別的外戚來平衡互相監督。
考慮到外戚和外戚之間多多少少有競爭關系,互相放水沆瀣一氣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如果是糜竺重新入朝,當一個尚書當然是綽綽有余。糜竺不來的話,那就在吳家找個比吳懿吳班地位更低一些、但是懂點數學的親戚來管。
讓外戚管皇帝的皇室私財,這也很合理,就相當于讓老婆管工資卡嘛。還能更好地切割外戚在其他方面的權力,內外分明,漸漸過渡消弭掉東漢以來外戚專權的問題。
劉備把這兩項政府部門設置和具體人事任命的意思,遞交朝議討論的時候,眾臣都沒有異議,全部覺得皇帝的思路很對,外戚管皇室私財沒有問題,一致通過。
通過了這項旨意后,劉備回憶起上個月跟李素商討的一部分措施,有些一直不成熟也沒實施,覺得現在可以趁熱打鐵推行一下。
他就順帶在朝議上提出要給韓信、竇憲等人平反,以及要奉祀屈原等事,另外就是希望朝臣都學習一下丞相和太傅主持新修的《史記索隱》,和蔡琰修訂后的新版《漢紀》,領會文件精神,掌握重點修改的歷史定性部分,也理解下華夏對整合四夷的正統依據。
劉備也算聰明,知道有些話是不能在朝堂上說的,尤其是背后的真實長遠動機,但是那些表面舉措是可以拿來討論的。
對于皇帝要求大家學習領會文件精神,當然是沒有一個朝臣敢反對,何況這些文件是太傅和丞相一起牽頭編修的,誰敢說學問不行?
太傅那都是天下學界泰斗多少年了,丞相的《殿興有福論》十二年前橫空出世后,也是要封圣的。讓其他文官學習,那是給他們進步的機會。
所有人紛紛表示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學習領會,到時候還會給皇帝回一份表,寫自己的讀書心得。
劉備表示沒必要,下個月丞相會組織大家開“讀書會”,群臣各自分組討論學習心得就好了。到時候順便再說說如何把這些史學研究,加入到科舉考試的科目里,哪些是重點應該加,哪些不該加。
也就是相當于后世那些務虛座談會了,坐而論道誰不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