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博望縣以北、葉縣以南的桐柏山埡口。
幾年前還是崎嶇丘陵的地帶,如今已成坦途,一條寬闊十丈的運河橫穿其間。
河岸邊也堆砌出了二十丈寬的堤壩官道,夯固平整,堤面高出河沿三丈,有包了羅馬水泥或輕薄石材的河沿,傾斜伸入河中。
堤面道路的質量,猶過于數百年前的秦直道,可容五十人并行,建造花費卻不太高,因為都是直接用運河挖出來的廢土夯筑的。
唯一昂貴的只是砌河沿,以及部分高嶺土、蒙脫石地質構造河段需要砌河底防滲、防膨脹。
劉備一年多前就來這兒視察過,不過當時沒有走完全程,而且當時桐柏山埡口最高處也沒徹底炸開通航。所以今天再來此地,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哪怕劉備已經登基第五年,早已見慣了大世面,看到這樣的壯麗景象,還是忍不住豪情頓生,胸懷激烈。
運河最靠近桐柏山山脊的位置,是把山體炸低了整整二十多丈,再算上后續的下挖,整整挪掉了三十丈左右,才算是找到了汝水支流澧水與淯水支流白河的通航等高點。
劉備讀書少,近年來雖然有所進步,但還是比較功利、實用主義的。只補歷史和兵法,至于那些文藝辭藻的東西,劉備看了就頭大。
所以他文采有限,看到眼前這河山盛景,都不知道是該用“巧奪天工”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來形容。
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棄馬乘舟,堅持親自坐運河船通過這一段行程,與士卒同甘苦,感受一下通航的效果。
這次他帶來的二十萬漢軍,大部分先頭部隊和中軍人馬,都已經在過去的十幾天里陸續通過運河區,抵達昆陽和定陵了,并且在前沿陣地作了展開、扎營。
今天只剩最后的兩萬隨駕親軍,要跟著劉備一起親臨前線。
隨行謀士、參軍有勸劉備騎馬的,因為運河窄、淺開不了大船,河里所有的船都是普通的運糧船,船型類似沙船,沒有裝飾,也沒有專門休息用的艙。
但劉備堅持表示不妨事,他不過四十一歲,又不是老得非要養尊處優的年紀了。年輕時候也是吃過苦親自打過很多仗的,既然是御駕親征當然要表里如一。
劉備身邊這兩萬親隨部隊,質量也絕不能小覷。
從197年河內之戰開始,高順在南陽集中編練新軍、改造戰俘,第一年擴軍八萬,第二年擴軍十萬。所以劉備這次出兵二十萬,就算全用新兵也是不夠的,肯定有一部分精銳老兵。
劉備的親隨軍顯然非常精銳,由黃忠直接統領。
兩萬人中,騎兵就占到八千,全部有鋼盔胸甲,馬匹的胸和頸部則有皮兜鎧,其中幽州老家帶出來的弓騎五千,西涼鐵騎三千。
弓騎是皮甲外面套胸甲,其余部位輕甲,也有配一桿備用的長槍和一柄灌鋼斬馬劍,必要時也能沖刺、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