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騎兵就是全身板甲了,配的槍頭精鋼部分足有兩尺長的四棱錐槍。最關鍵的是馬匹胸兜鎧下面,還有垂掛的鍛鋼札甲片,跟后世的麻將竹涼席片一樣,為馬匹的前腿也提供了極強的防護。
交戰的時候,哪怕有敵軍長矛兵方陣冒死扎馬腿絆馬破壞隊形,也幾乎不可能實現了。
而這種新式的鋼鐵外掛馬鎧,在漢軍當中也是第一年才裝備,總共配比不過五六千套,除了劉備這邊,就只有趙云馬超那兒各配了一千騎左右。至于這些東西的來源,其實也跟西域貿易有關——
眾所周知,李素這兒從三年前開始,就瘋狂在吸納中西方技術人才,搞翻譯運動。不僅有提圖斯這樣的羅馬名匠被拉來造水渠運河浴室,也有安息工匠。
而歷史上這段時期,正是帕提亞帝國鐵甲騎兵的巔峰期——玩過《羅馬全面戰爭》的都知道,游戲里“鐵甲騎兵”這個兵種主要就是塞琉古人和帕提亞人比較強(匈奴人后裔的本都王國設定也有鐵甲騎兵,但屬性比另兩個正牌國家弱)
塞琉古人的地盤位于小亞細亞靠近希臘,他們的鐵甲騎兵后來就進化成了東羅馬/拜占庭的甲胄騎兵。
帕提亞人的鐵甲騎兵則是隨著帕提亞帝國的滅亡漸漸消失了——而現在劉備軍中鐵甲騎兵的馬鎧升級,顯然是來自于帕提亞帝國招募工匠的設計。
劉備陣營不缺鋼鐵,倒是鍛造加工的產能稍微有點缺,但比曹操也是富裕得多了。
之前不弄懸掛式金屬馬鎧,主要是不知道怎么設計結構才能避免限制馬腿的活動、妨礙機動性。另外就是之前的馬匹體格普遍也不夠強,扛不住重點部位的鐵甲防護。
現在既有了帕提亞帝國工匠的設計,也有了數年的西域貿易引進改良馬種,用更多帶有中亞和阿拉伯馬血統的品種,繁殖出了馱力和沖刺能力更強的馬群,才能湊幾千鐵馬鎧。
除了這八千騎兵,劉備的隨駕親軍里剩下的一萬二步兵質量當然也不差,基本上都是從北伐關中之前起就跟著劉備的老兵,算算至少是八年的參軍資歷、作戰經驗了。
裝備方面,一萬兩千步兵里配了兩個陷陣營、四個神臂弩營,這部分加起來就五千人了,剩下的則是胸甲長槍兵為主,灌鋼超長四棱錐槍,還配包鐵塔狀大盾。
最后還有一部分技術兵種,包括戰車和駱駝——當然了,戰車這種武器,作為純粹沖陣先鋒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沖鋒肯定不如騎兵。
但關東平原地區交戰,車子機動性還是不錯的,留一點戰車用于結陣防御,或者是作為運輸重型遠程武器的載具,那還是不錯的。
當初在關西多山的地方打仗,車輛不好用,劉備軍還靠大象運過連弩,到了華北平原上,自然要改用車子。
……
劉備坐著樸素的運糧船,通過桐柏山埡口最險要之處后,眼前的景致終于漸漸開闊起來,路也越走越順暢。
劉備看著背后被刀削斧鑿般切落的懸崖峭壁、崩壞斷山漸漸遠去,才漸漸收回心神:
“從漢水至汝水,從此竟能如此便利。從此大漢三興,整個西南荊楚巴蜀之地,與河洛中樞都緊密相連,貨通鴻溝,直抵敖倉。
這河開得值,也不光是為了滅曹了,是為了天下的千秋大計,朕與高祖皆起于漢中、巴蜀,但天下人從此已知‘殿興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