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自言自語,音量越說越輕,最后一句“天下再也不會有人第三次割據巴蜀”終究是沒有旁人聽見,聲音只是在他喉頭打了個滾。
旁邊隨行的諸葛亮和沮授,已經陪著劉備一路解說、商討軍機。此刻看劉備感慨頗多,最后一句話沒聽清,還以為是有什么吩咐聽漏了。
沮授如今的官職是侍中,本來應該跟尚書令荀攸搭班子,在荀攸的指揮下坐鎮雒陽,維持日常朝政運轉。
不過劉備出兵前臨時覺得,作為皇帝也不能親征期間完全不問內政、徹底交給尚書令。所以他就折衷了一下,把侍中帶在身邊,商量政務大事、草擬旨意。
這樣荀攸有什么請示奏章過來,劉備也好有個專業人士商量。他倒是沒指望沮授給他出軍事上的參謀意見。
另外,等五六月份之后,如果關羽要沿著黃河進攻黎陽、轉向鄴城,到時候劉備就會讓沮授回雒陽,跟關羽一路出兵。
沮授曾經做過關東偽朝的尚書令,又是冀州本地人,在審配死了之后,沮授在冀州人中的交情人脈已經無人可比,說不定可以幫關羽攻心勸降一部分敵人。
至于諸葛亮為什么也在劉備身邊,這只是因為諸葛亮跟國淵原本是運河項目的直接負責人。
現在剛剛正式通航不久,部隊還在往前線集結,諸葛亮有必要隨駕提供保障,萬一有點技術問題他也好隨時調度解決。
李素在江東那一路軍隊,要五月中旬才會發起進攻,與劉備這一路有一個月的時間差,何況李素的智力也算是當世一等一的,最初階段諸葛亮遲到一點也沒關系,就準諸葛亮五月份再南下擔任參軍。
此刻,諸葛亮連忙湊上前詢問:“陛下剛才可有何口諭?”
劉備連忙擺手掩飾,有些話還是不適合說出來的,對誰都不適合:“沒什么,就是說花得值,諸葛卿辛苦了,這河前前后后修了一百五十億錢吧?只有親自走過,才知道修得值。”
諸葛亮也是苦笑:“不止呢,去年臘月初,剛修通的時候,確實是一百五十億。但是到了使用的時候,發現還是有點小問題要磨合。
主要桐柏山上四季雨水變化巨大,白河、澧水、滍水上游流量深淺不定。剛修好時,實測一年估計只有四個月可以通航,得是豐水季。枯水期八個月都開不了船。
后來跟那個羅馬總工提圖斯又商議,能不能優化,追加彌補。就決定利用挖掘運河形成的地利,自然引導,尋找河畔堤外低洼之地,有天然山溪匯聚之處,圍成兩處堰塞湖,調蓄運河水位。
這樣就避免豐水期桐柏山高處下的雨水快速白白流掉,能盡量截住,等運河枯水的時候慢慢放。這樣還能在完全水平的河道內自然形成水流方向,船還開得快一些。
不過,光是加堰塞湖存水,就多花了十幾億,從臘月追加施工到二月。日后每年運營調蓄水位、疏浚清理,也得每年數億錢。
全算下來,運河總開支一百八十億,以后每年還五個億。維護之后,每年能通航的月份,可以加到七個月,雨水多的年份能到八個月。”
這個數字,已經是劉備賣戰爭國債一年半的銷售額了。或者說等于朝廷正常財政總收入(稅收)的兩年半。
而三年前,李素慫恿劉備開工的時候,可是說好了只要五十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