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數日之后,大約是八月底的一天,太史慈終于知道公孫康要干什么了——因為他收到了來自后方漢江口方向、他留下來那批走海路給大軍運糧的大沙船船隊,送來的急報。
“將軍!前日公孫康有水師自南側繞海而來,襲擊了我軍在漢江口錨地的海船船隊!敵軍約有數萬之眾!竟是比此前突圍的屯南守軍還多!”
太史慈直接從馬札上跳起來了:“什么?公孫康竟然有這個膽子?他把我一步步放進來,就是要我水陸分離,想吃掉我的水軍?戰果如何!”
太史慈的語氣,竟然不是害怕。
雖然他在后方只留了幾千人守船和負責糧道,但他對于自己的戰船和武器質量有信心。
丞相說過多少次了,海軍是一個技術兵種!不是看人數多少!
那些蠻子居然覺得自己陸戰打不過就要跟大漢打海戰、斷糧道,簡直異想天開!
可惜的是,太史慈本人在陸戰戰場這邊,不在西線,沒能親自趕上殺賊的機會。這個具體作戰的功勞,要讓下屬的部將撈走了。
……
兩天之前,漢江口外海,也就是大致相當于后世仁川港外海的位置。
大約兩萬多人的三韓軍隊,由公孫康的兒子公孫度率領,包括數千濊貊仆從軍、還有一些被公孫康剛剛征服、強拉入伍的邪馬臺漁民,由數百條大小船只運載,突然出現在了洋面上。
不過,太史慈留下的船隊,也不是完全在漢江口位置靜止待命的,他們也得負責給大軍運糧。所以是每隔十幾天一個來回、在遼東的沓氏縣和漢江口之間這條航線上,往返運輸、巡航。
三韓海軍抵達漢江口的時候,沒有直接撞見太史慈的補給艦隊,就沿著海岸繼續往北搜索,一直搜索到甕津半島最突出部的位置。
居然還真就在這路上,撞見了載了不少糧食物資、從遼東半島方向來的漢軍補給艦隊。
這個海戰的位置,別說還挺像后世甲午海戰時、大東溝之戰的戰場。
這也不算巧合,只能說從遼東往朝鮮半島海路運輸補給物資,航線或許有好幾條,但甕津半島尖端這個位置,是所有航線都會經過的——除非你刻意走遠海、多繞路。
公孫度跟著父親在三韓多年,當然熟悉地理地形,在這個位置加強搜索,撞見敵軍,也就不奇怪了。
從戰略上來說,公孫家把最后的翻盤希望,寄托在這么一場海戰上,也不算錯,因為其他選項他們只會輸得更慘、劣勢更大。
朝鮮半島北部多山,陸路補給難行。自古防守朝鮮半島的一方,在陸戰上無法快速取勝,甚至是慘敗,都會自然而然想到海路攔截斷敵補給。
甲午海戰的時候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壬辰朝日戰爭初期,朝鮮八道丟了七道,不也要指望李舜臣守住最后的全羅道、靠海軍截斷日軍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