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里去人工農場干個活都覺得爽歪歪的人們,一對比這么一趟太空筑基之旅都會覺得心馳神往。
所有的人都按照系統給出的序列帶上合用的工具排好隊出發,到了那邊該干啥也分配好了。
可以一邊看著月海收集些氘氚,送到熒惑上就足夠好長一段時間的核聚變發電。
也可以幫熒惑降解池添幾鏟礦鹽,或者挑幾桶分離藻,或者去水藻農場幫忙清理培養槽。
總之,每一個人在旅游的過程中按順序按時間按流程干點自己能做好也有成就感的活計,然后奇跡就誕生了。
隨著通道的不斷建成,隨著人流的不斷加大,熒惑基本上是一天一個樣。
以致于程丹心考察過后斷言:“這就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偉力,我們為之追求了兩百多年的理想已經得見了。”
事后,經過統計,熒惑基地的自持力,在接待完這一波“星空旅行團”之后提升了近六倍,變成了一個隨時能長期支撐三億人的大社會。
馬姿楠還得意地宣布:“只要科技和距離不受限制,給我一年,我就能建設好一個星球。”
排除因時間短促而導致的細節不完善,人類又一次看到了社會化動員的真正威力,它是排山倒海的狂潮。
是因為科技發達了嗎,是因為新資源的獲得嗎?還是因為運氣好?
都不完全,最大的動因是效率,而這種效率是因為有序團結而達成的。
社科院因此而建立了一個課題:如何規劃統籌群體活動,使之既有個性舒展,又有聚合效應。
大遷移,既可以像螞蟻大軍一樣把堤壩筑空,也可以集眾力將堤壩筑成。
區別只在于如何有序地使用這樣的力量。
科技,也同樣是延遞的力量所打造,資源,也可由匯聚的力量挖掘。
有了一套科學的體系制度,又何愁科技不興、資源不廣。
從此之后,人類將不再有內戰,因為互相搶奪的那點東西,遠遠不如一起創造出來的多。
其實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一直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大遷徙所推動,從走出草洲開始,每一次人類的大規模遠足,都是走向更高層次的腳步,而這一次,人類邁向了星空。
梅哲仁以經可以想見用這套辦法在量子家園那邊推動社會發展是個什么樣的速度了。
真地排除干擾齊心協力發展的話,科技大爆炸一定不是臆想。
看來活死人的安置方法是走對路了,那同樣是一次在宇宙層次上的遠征。
七天時間,莫辭寫出了一本詩集,其中最悅耳的一句摘抄于下:通往圣境的路,源于共盼的心。
阿隆索告訴信眾:“你們每一個人都是圣主,你們都可以用七天創一個世界。”
星空旅行團的形象代言人馬姿楠女士總結出了一句推廣語:“參加星空旅行團,依照你的想象去造風景。”
張令引在人共體的立法會議上提案:“應當立法規定人共體公民每水藍年享有三十天星空旅行的法定假期,使之成立水藍人共體公民的天賦人權。”
這些還不算,就連丫噠和白丫都央求梅哲仁想辦法讓它們去體驗一下熒惑的海洋,哪怕梅哲仁告訴它們那邊還沒有魚蝦它們還是喋喋不休。
唉,都想去旅行,人心野了,隊伍不好帶了。
人梅主任還憋在實驗室里做基因破解呢,旅行,在夢里去吧,如果能夠做夢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