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燕”級星際偵查艦,艦體全長114米,寬21米,高20米。空重15260噸,滿載36000噸。配有一座30MW級磁約束聚變爐,用于亞光速曲率航行和超空間航行的是兩座甲-1型曲率引擎,用于行星內起降的六座反重力引擎,另外還有作為低速航行和輔助動力的兩具核熱噴射引擎,和作為姿勢調整、倒車的八座矢量元離子噴射引擎(沿著艦體軸線排列,上下左右各2座)。
作為偵察艦,主要就是配備了大量的偵查、拍攝、勘探類設備。它的武器系統并不算強,只有一座位于艦艏的200毫米電磁炮,一座重金屬粒子炮,2座紅激光炮,四座太空型1130近防炮,128單元多用途垂直發射系統。此外,還配有各型無人機18架,和一個無人機釋放/回收平臺。
“星燕”級在星系內部,可以百分之一光速(每秒3000公里)進行亞光速航行,并能利用反重力引擎降落在星球表面,只不過它的反重力引擎是在建造后期加上去的,出力方向是固定向下,所以只能用于起降,不能用于其他用途,效率比較低下。
它的改進型“星燕-1”型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是圍繞引擎重新設計,出力是多方向的,不但可以用于起降,也可以用于低速航行和姿勢控制,效率要高得多,同時也節省了姿勢調整和低速引擎。
“星燕”級的標準配置是82人,但因為自動化極高,理論上它只需要40個艦員就能正常運作。不過為了更好的進行偵查作業,這次配備260人。
如果是普通人當艦員,超標這么多就不合適,會極大影響自持力。普通人的吃喝拉撒都是很占空間的。
但是這次的艦員因為全部采用了機械義體,吃喝拉撒都省掉了。所以可以使勁的往里面塞人。
之所以超標配備這么人,主要是為了降落到星球表面之后進行地表偵查,這個時候當然是人越多越好。
“報告總部,天燕1號順利脫離超空間,到達比鄰星系邊緣帶……經自檢,艦船設備和艦員一切正常,生物圈生物正常……”
艦長的匯報第一時間傳到了總部。
“嗷哦哦哦!!!”指揮大廳里響起一陣歡呼聲和熱烈的掌聲。
指揮長大聲說道:“各位,這是我們人類第一次走出太陽系,到達了另一個星系,這是一個人類的里程碑!”
“噼噼啪啪……”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
作為中樞代表,蘇雷也起身對眾人表示了祝賀:“各位同志,我代表中樞向你們表示祝賀,你們開創了一個歷史,書寫了人類的新紀元……”
接下來又是一段比較漫長的航程。
以亞光速到達目的地比鄰星B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沒辦法,目前大夏的曲率引擎還是第一代,只能達到百分之一光速。正在研發的第二代預計可以把速度提升一倍。
比鄰星位于半人馬座,是半人馬座α三合星(南門二)的成員之一,距離地球4.2光年,是已知離太陽最近的恒星。
比鄰星從地球上來看為一顆紅矮星,它是如此的昏暗,直到100年前才由當時西陸聯合天文臺在發現。在這組三合星中,A星和B星組成雙星系統,C星(比鄰星)繞A、B星的質心公轉。
通常紅矮星的亮度都很弱,以肉眼觀測是看不見的,比鄰星也不例外。它的視星等是11等,絕對星等15.5等。比鄰星的形成年代與A星和B星相同,為約48.5億年前,比太陽的(46億年)略早些。但由于其質量很小,熱核反應的速率很慢且不穩定,因此天文學家推算它的壽命可達千億年以上。
比鄰星B是比鄰星唯一的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公轉周期11天,自轉周期大約31天,距比鄰星約700萬公里。
這也幸虧比鄰星是個很弱的紅矮星,要是換成太陽,這么近的距離就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距離恒星這么近的距離,有生命嗎?我記得比鄰星有很活躍的色球層活動,這對生命應該是致命的……”蘇雷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