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大到你無法想象,然后各種奇葩的天體也非常的多。
靈神星就是一顆非常奇葩的小行星。
靈神星位于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全身金黃色的,是黑夜中最耀眼的存在。在眾多的M型小型星中這是最大的一顆,直徑達到210公里,重達2.72億萬億噸,占所有小行星帶天體的千分之六,距離地球的距離是3.7億公里。
靈神星所表現出來的顏色與自身的組成成分有關,這顆行星中的稀有金屬比較多,主要也是由這些金屬所組成的,例如黃金、鉑以及銅,此外還有大量的鐵、鎳。與其他M型小行星不同,靈神星在表面并沒有水或含水礦物存在的跡象,與它是金屬天體的推測相符合。目前發現有少量的輝石現在仍然存在靈神星上。
靈神星距離地球3.7億公里,雖然它長得奇丑無比,看著就讓人很不舒服,但這顆小行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是太陽系最神秘天體之一,也是唯一無二的金屬小行星,主要成分是鐵和鎳,預計儲量超過萬億噸,此外還有不少金、鉑、銀、銅等重金屬元素,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一個太空中“飛行的金屬礦藏”。
如果這些資源全部開發出來并投入市場,足以摧毀當前全球商品價格系統,導致全球經濟崩潰。
關于它的起源,一般認為它很可能是某個大型星體被撞碎之后剩下的內核,因此對它的研究還能夠探究太陽系早期行星形成時期的一些狀況。
這是必然的事情。
大建飛船需要海量的鋼鐵,太空船的規格可不是海洋艦船能比擬的。
雖然反重力引擎和曲率引擎的構造都相當簡單,聚變發電也小型化了,搭載在千噸級艦船上也沒有問題。但是這樣的性價比太低了。
何況對于星際航行來說,自持力非常重要。畢竟這不像是母星上,補給港口多得是。要適應星際旅行,需要儲備大量的物資,全靠艦船自身攜帶就有些劃不來。最經濟,最有性價比的方式,就是讓艦船內部能夠實現自循環。
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物資的攜帶量。但是要實現自循環的話,空間少了可不行,所以萬噸級只是小舢板,根本安裝不了自循環系統。十萬噸級也才起步,只能勉強做到一些最基本的自循環。
至少要百萬噸級艦船,才有足夠的空間搭載比較完整的,產量也足夠消耗的自循環系統,實現氧氣、有機物和水的自循環。
這還只是艦船,此外各種基地、外星和太空城市、太空港口、要塞已經相關的設施,都需要大量鋼鐵和金屬材料。比如像計劃中的月球和火星這種天坑,幾億噸鋼材丟過去連泡都冒不起幾個。
這樣算起來,光是靠母星的礦產就顯得有些緊張。而且還有個成本問題,很多設施和艦船都是在太空或外星建造。從地面往太空輸送的成本還是有些偏高。
還有一點就是,既然要開發太空,太陽系內部的天體當然就是最適合的目標。畢竟那么近,其便捷程度不是外星系能比的。
所以現在大夏的太空戰略就是多管齊下,星系內和星系外同時展開。
靈神星這個天然的優質鐵礦當然就不能放過,它會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金屬材料基地。
…………………………………………
在比鄰星的科考隊忙碌的時候,天燕2號和3號也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不過,巴納德星系和獅子359星系的價值就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