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德星是一顆M4型的黯淡紅矮星,觀測者必須使用望遠鏡才能看見。巴納德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半徑是太陽的15-20%。雖然它的質量大約是木星質量的180倍,但是半徑只比木星大1.5至2倍,所以這顆恒星是一顆非常小的恒星。
“太黯淡了,簡直不像個恒星的樣子……”天燕2號的艦長忍不住吐糟道。
旁邊的科學官笑道:“小歸小,那也是恒星,而且還有兩顆介于木星和土星的巨行星呢……”
這家伙有兩顆行星在圍繞著它旋轉,其中一號行星的軌道周期為11.7年,質量約為木星的0.8倍;二號行星的軌道周期則為20年,質量約為木星0.4倍。
它們和木星類似,也是氣態巨行星,一號行星主要的成分是氫和氦,屬于傳統的氣態巨星。因為主要的成分是水、氨、和甲烷,而氫和氦只是最外層區域的主要成分,所以也被細分為“冰巨星”。
“氣態巨行星”這一定義容易被理解成缺乏堅實的表面,但更加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表面并非固體。實際上,它們是有巖石或金屬的核心,但主要的質量依然是氣體。
一號行星的上層部分,主要的形態還是氣體,但是向行星的下層,它們被壓縮成為液體或是固體,越往核心密度越高。二號行星表面是冰冷的冰,但內部存在極端的高溫和高壓。
不過無論哪種氣態巨行星,都是不合適人類“登陸”的。因為它們的環境太惡劣了,遠超母星的可怕風暴時刻不停,還伴隨了超低溫的冰屑,飛船降落下去就跟找死差不多。這種環境下,也不太可能存在生命。
“氣態行星不適合登陸,但是它們的衛星還是可以上去看看的……”艦長看著屏幕上的圖像,笑著說道。
這兩顆巨行星都有復數的衛星,這些衛星大多是巖石型天體。其中一顆衛星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這顆衛星是一號行星的第二號衛星,它的大小和重力都和月球類似,但卻有著稠密的大氣層。還在赤道附近發現了液態水。偵查無人機傳來的圖像上,上面似乎還有某種人工造物。
一艘登陸艇搖搖晃晃的降下。這種自重220噸的登陸艇是專門用于探測衛星和小行星等天體的。每一艘天燕級都攜帶了兩艘。
登陸艇降落的位置就是發現異常的地區。
“呼呼……”艙門開啟,兩名船員走了出來。
他們剛一出來就看到了那個異常存在。
“我……那是什么東西?那絕對不像是天然的物品!”
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龐大的金屬物品,雖然傷痕累累,殘破不堪,但是上面還能看到銀白色的光滑面,而且規則的造型也表明了這絕對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
兩名船員開著電動車,蹦蹦跳跳的向異常點趕去。
兩小時后,一條緊急情報傳回了母星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