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朝實行戶籍世襲職業制度,民戶務農,父親當農夫,要當一輩子,兒子也只能是農夫,孫子也是。
軍戶則是世代從軍,匠戶則只能當匠人,世代為官府服役。
可以想象,這樣近乎于杜絕了上升渠道的制度,會形成什么樣的社會。
別的不說,光是那些官營的火器監里,那些匠人由于薪水微薄,沒法養活家人,只能大量逃跑。
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末期,負責火器制造的官員大肆貪污受賄,用來制造火銃的材料低劣,合格工匠嚴重不足,打造出來的火銃自然就是質量低劣。
十支火銃里能夠挑選出一兩把合格的就算是用心了。
而大量劣質火銃充斥在軍營里的后果就是沒人愿意使用這些劣質的火銃。
一開槍,火銃要么熄火,要么炸膛,甚至于火銃手不少被泄漏出來的熾熱煙氣熏瞎眼睛。
而與明朝敵對的清廷之所以在很多時候能夠輕松打敗擁有大量火器的明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軍火器質量低劣!
上千名火銃手組成的方陣被清軍一沖,瞬間崩散,射出的子彈連幾個清兵都無法打死。
如此種種,使得火銃在軍隊里的名聲極差,而這里的不少新兵實際上就是逃亡的軍戶。
不過到了下午,那些穿越眾軍官手持雷電1646步槍給他們做射擊示范的時候,那驟然暴起的槍響,一排排倒下的靶子,讓他們驚嘆,能夠射出這么遠距離的還是火銃嗎?
的確,明朝大多數火銃的殺傷射程差不多就是一百米,而精準有效射程則是50米,具有穿甲效果的最佳射程則只有30米。
這些數據與雷電1646型步槍一比,就完全是個渣渣了。
900米的殺傷射程,550米的精準有效射程。
嗯,雷電1646型的穿甲效果與明朝火銃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畢竟就口徑而言,雷電1646型要小上不少。
但可以確定一點,在50米的距離上,雷電1646型能夠輕松擊穿輕甲。
至于板甲這類重甲,壓根就不用正面擊穿,密集發射的子彈擊中敵人的頭顱和四肢,一樣可以取得勝利,更何況,在子彈的不斷撞擊之下,就算是板甲,最終也會被擊穿的。
軍營這邊順利進入到射擊訓練階段,孫學斌卻又找到了張飛飛,要求工業組提供火炮!
實際上,關于火炮這個東西,不管是張飛飛還是方小悅之前都有過考慮。
畢竟對于這個時代的土著來說,火炮的震懾力是遠遠大于火銃的。
就算是清軍,遇上火炮也不會選擇正面沖鋒,而是會選擇迂回。
可工業組內部討論最終還是做出了暫時不制作火炮的決定。
原因嘛,太多了。
譬如就現在的物質條件,暫時也只能夠做前裝滑膛炮,就是從炮口塞入火藥包,再塞入實心炮彈的那種火炮。
這樣的火炮,最大缺點就是太費材料!
由于鐵礦尚未開發,工業組手里的鐵料是很緊缺的。
就算他們制炮技術遠超過明朝,可以制作拿破侖炮這樣的先進滑膛炮,可其重量也在55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