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見馬路上一輛采訪車,由遠及近,很快就停在了二大爺家的玉米地邊。
“呵呵,二大爺,看來您今天要上新聞嘍!”
看到記者下車,村民們紛紛向二大爺打趣到。
二大爺撇撇嘴:“這有啥,咱們村不經常上新聞么?”
聽到二大爺這有些凡爾賽的話,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村里有一個算一個,從來沒上過新聞的幾乎照不出來,
因此大家再次看到記者,都顯得相當淡定。
經過一番準備之后
記者們也終于開始了今天的錄制采訪。
“大家好,我是青山縣電視臺的記者王晴,今天我們來到了風景優美的張家灣,追蹤報道張家灣秋收的場景”
“大家看,我們眼前這幾百畝地都種的是山神一號玉米,此時村里的收割機正在忙著秋收……”
鏡頭掃過眼前的這一片玉米地,再來一個無人機的拍攝畫面,
記者就來到了村民們面前,開始采訪二大爺。
“這位大爺您好,聽說現在正在收割的是您家的玉米是嗎?”
二大爺樂呵呵的點點頭:“對,是我家的!”
“大爺您家的玉米今年肯定是大豐收了,您覺得畝產量能達到多少?”記者再次問道。
“這個……”二大爺猶豫了下,然后保守的估計道:“我估摸著應該有3500斤左右吧?”
記者:“大爺您太謙虛了吧,其他村民說都說您家的玉米畝產量最高,就是畝產4000斤都有可能呢!”
二大爺呵呵一笑:“那都是大家猜的,一切以機器測算的數據為準。”
現在的智能收割機都有產量測算功能,只要收割完成后,就能測算出大致產量。
二大爺家的四五畝玉米地,不到半小時就收割完畢。
還沒等收割機停好,村民們就一窩蜂的跑了過去。
“華子,咋樣?產量達到4000了嗎?”
“華哥,快給大家說說啊?”
看到圍上來的眾人,張華也沒故賣關子,直接就向大家公布了答案。
“畝產量是3780斤!”
“什么?才3700多斤?”小馬叔詫異的問道。
“不會吧?怎么沒超過4000斤?”國興叔也和吃驚。
“怎么才3780斤?會不會搞錯了啦?”
其他村民也議論紛紛,對這個數據都有些不能接受,
因為二大爺家的玉米是全村長勢最好的,可以說是全村的希望,
如果連他家的產量都達不到4000斤,那其他人家的就更不可能了。
就在大家都感到失望的時候,
只有二大爺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在他看來3780斤這樣的畝產量已經很高了,這還是除掉水分后的計算數據,
種了一輩子地,二大爺從來沒有遇到過這么高的產量。
采訪完收割師傅張華,
記者又來采訪二大爺,
記者:“大爺,剛才畝產量數據已經出來了,畝產是3780斤,您對這個產量滿意嗎?”
二大爺笑著點點頭:“當然滿意,都3700多斤了,不滿意還想咋樣?”
記者繼續問道:“可是產量沒能達到4000斤,難道您不覺得遺憾嗎?”
二大爺豁達的笑道:“是有些遺憾,不過對這樣的產量我已經非常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