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大家都以為二大爺家的玉米產量能突破4000斤大關,
哪知最后只有3780斤,距離4000斤都還差了200多斤。
這讓大家都有些失望。
在家看來,要是二大爺家的產量都這么‘低’,那大家的產量就更不用說了。
看到大家都皺著眉,二大爺笑呵呵的安慰大家。
“你們這是咋啦?產量雖然沒達到4000斤,但也總比往年好多了吧?”
“哈哈,那倒也是,去年我家的才2000來斤呢,前年更差,當時也沒算過,還不知道有沒有1000斤哩!”天性樂觀的小馬叔呵呵的笑了起來。
其他人也是一時間鉆了牛角尖,
聽了兩人的話后,也不由露出了笑容。
是啊,畝產兩三千斤已經創造了歷史,大家又有什么不高興的呢。
當天,
村里就有十多家完成了秋收,
經過一番交流,大家發現,產量最高的還是二大爺家,他家玉米的畝產量是3780斤。
最低的是大牛家,因為今年他事情比較多,所以地里的玉米沒怎么顧得上,所以平均畝產量只有2800斤左右。
……
當天晚上,
張家灣秋收的新聞就上了縣電視臺,
全縣的觀眾們看到后,都大呼不可思議,
“我去!畝產3780斤,這是不是創造咱們縣的最高紀錄啦?”
“那是肯定的了,至少目前是產量最高的。”
“山神一號真牛,就咱們縣這樣的土質都能畝產3700多斤,真的值得點贊!”
不過紀錄就是用來打破的。
全縣比二大爺種植和管理水平高的農民多得是,
因此隨著秋收的進行,這個記錄屢次被打破。
3850斤、3915斤……
最后終于突破了4000斤,達到了4012斤。
這是平壩鄉的一位老農創造的新紀錄。
為了表彰這位經驗豐富的老農
電視臺不僅對他進行了專訪,
甚至縣里的領導還給他發了一張種地能手的獎狀和一萬元的獎金。
這位老農戶被表彰的新聞播出后,
村民們紛紛打趣二大爺。
“二大爺,您要是在努力努力,那獎狀和一萬塊的獎金就是你的了!”
“是啊二大爺,您今年真是可惜了!”
聽到這些話,二大爺撇撇嘴道:
“你們這些人,還要點臉不?我都七老八十的人了,還想要我去和別人競爭,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咱們村的年輕人都沒了呢!”
臥槽!
聽到二大爺說的這么狠,在場的年輕人們臉都直抽抽,然后都哭笑不得搖搖頭。
“二大爺,您別生氣啊,我們隨便說說而已。”小馬叔趕緊道歉。
“生啥氣,跟你們有啥好生氣的,要我說你們年輕人真應該努力努力,不要沒事就玩手機,多打理打理玉米地,會讓別人比過去?”二大爺認真的說道。
這時,村長終于發話了。
“二大爺說的不錯,怎么說山神一號都是咱們村的產品,怎么能讓別人把最高產量拿過去,”
“大牛,大山,你們這些年輕人真該多努力努力,爭取明年將全縣最高紀錄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