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攆停下之后,李世明掀開面前的簾子,瞧著眼前高掛著一對喜慶燈籠的懷英閣。
夜色中,兩個侍女提著一對六角宮燈,垂首躬身安靜站在門前。在她們中間,就是一個麗人的身影。
這個距離看上去,最為顯眼的就是她頭上戴著的琉璃桃花釵,在燭光照耀下流光溢彩。再靠近一點,就能看到她額頭上的桃花妝,艷麗不可方物。
不僅艷麗,而且柔弱。
李世明頓生一股憐香惜玉之情,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憂心起這夜風會不會讓如此美人兒受寒,當即往前緊走幾步。
“參見陛下。”秦曉鸞盈盈拜倒,身后的侍女也趕緊跪下。
李世明上前雙手抓起秦曉鸞的一雙柔荑護在手中,柔聲說道:“愛妃速速平身。”
說完之后拉起秦曉鸞,將其納入自己懷中。
戎馬半生的李世明長期弓射,手上布滿了老繭。
這讓秦曉鸞又想起于奇正來。
這兩人都被世人稱之為戰神,但他們的手實在太不一樣了。于奇正的手掌雖然不厚實,但卻是一種不給人任何威脅和恐懼的感覺。不像眼前這個老男人,手掌上的骨節和皮膚都迸發出一種驚心動魄的力量感。
秦曉鸞垂下眼瞼,像個木偶一樣任由這個老東西摟著自己往內室走。她頭上的琉璃桃花釵隨著步伐不斷輕輕抖動,像極了人在哭泣又不敢發出聲音時肩頭。
進得屋后,婉兒趕緊端上香茶。
李世明卻沒有動茶碗,他的目光落在了桌上尚未畫完的一幅畫上。
當代畫作,通常是花鳥蟲魚或者山水漁樵,要么就是仕女圖之類。
秦曉鸞這幅畫卻完全不同,畫的是一個李世明從未見過的建筑群體。
建筑的主題是三層,這一點李世明并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早就聽說過秦曉鸞在落鳳鎮建國三層的民居。讓李世明不解的是,這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建筑群。在這個封閉的圓環形里面,又分成一間間的小屋子。
中國的建筑樣式繁多,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實用性。
比如陜北的窯洞,就是因為資源短缺,沒有辦法挖洞建造,也成為了陜北高原上的一大特色,是依穴而居的最好的展示。
李世明一輩子征南討北,可以說什么樣特色的房子都有見過。但偏偏眼前這個東西別說沒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秦曉鸞把差點脫口而出的“圍樓”兩個字吞進了肚子里。
圍樓,在又叫客家圍屋,主要分布于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在后世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秦曉鸞之所以忍住了沒說,是因為她記了起來,盡管在后世圍樓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已經不可考了,但在這個時代應該還沒有出現。或者說,即便出現了圍樓的雛形,也是在對這個年代來說太過于偏遠人跡罕至的地方,不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