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明講這兩個典故的全過程,秦曉鸞一直安靜地聽著,還露出思索的神情。對此李世明打心眼里覺得很愉快。
人類是一種需要傾訴和傾聽的動物。假如一個人長期缺乏這兩點,心理一定會出問題。或者說,本來就有問題。
不過這兩者之間的需求并不是五五開的。其原因在于,在絕大多數人的內心連自己都很難發現的地方,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看這個世界的。與此同時,哪怕是最狂妄的人,潛意識里都知道一件事:和這個世界想比,自己作為一個人類的個體,實在是渺小到微不知道。由此,就會渴求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從理解、認同、追隨、崇拜中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
這也為人類能夠不斷超越自身局限,從萬千生靈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上唯一高等智慧生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欲望,即便沒有創造世界,也改變了世界。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在絕大多數人的眼里,對“欲望”這個詞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從莊子到孔子,從釋迦摩尼到耶穌,無論是哲學家、思想家還是宗教,無不對“禁欲”提出了相關的要求。
因此,世人們才會對“欲望”這個詞露出無比鄙夷的態度——至少表面上都是這樣。
殊不知,這種理解實在是太過片面。正如剛才講的那個輪扁斫輪故事里,老車夫規勸齊恒公的那樣,若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先賢智慧的結晶,只是從表面膚淺的地方去理解,還不如干脆不懂呢。
這里就又有個有意思的事情了。
那就是,既然我有可能學了也不懂其中的奧秘,學到一知半解還跟不好,何不從開始就不學?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也。其實這個也是本身對這個道理就不知其所以然,又或者別有用心故意裝作不懂的人,拿出來作為調侃或者取笑知識的武器。
事實上,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不讀書”,而是說不能傻讀書讀腐書,應該是有思考的讀書。而你所思考的東西,極有可能是前輩們已經找到答案的。多讀,就能讓自己獲得一條捷徑。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邊讀邊思考,接著帶著疑問再去讀更多的書,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讀。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真正理解到前輩們的思想精髓。
回到欲望那個話題。
如果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欲望并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人類沒有了欲望,世界會是什么樣。沒有了食欲,人便會萎靡消瘦甚至活活餓死;沒有了色欲,便無法創造音樂繪畫等所有的藝術形式,人類文明根本不存在;沒有了xing欲,人類便無法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