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的先輩早就用那雙智慧的眼看穿了這一點,于是便有了“食色性也”的說法。后世許多人提到這句話時,就會露出一副“不可說”的猥瑣表情,用眼神交換著一句話:看吧,孔子都說好色貪性是他喜歡的了,所以咱們嘿嘿就沒什么可說的了吧?你們這些虛偽的道德者,難道不知道你們的祖師爺就是個老淫棍嗎?
可笑之至。
這就是正宗的“無知者無畏”了。在這個觀點中,至少存在四個大錯所在。
首先,如果以我們現代漢語來講,這句話的原文中其實應該是有個標點符號,應該是“食色,性也”。之所以后人連在一起,是連這簡單的幾個字的意思都沒有搞懂。
咱們一個一個字來說,先來說這個“食”字。
《辭海》里對“食”的解釋是這樣的:(一)shí①吃。②食物。③俸祿。④吞沒。⑤接受。⑥通通“飼”,給人吃。(三)yì用于人名。
由此看出,絕大多數時候把“食”理解為“食物”或者“吃”是沒有很大問題的。但是,如果不分任何情況,單單只做這兩種理解,就是用部分去取代了整體——盡管這個“部分”或許占了99%的絕大部分。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辭海》就一定是絕對的金科玉律嗎?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么就是“不如無書”了。即便是對《辭海》這樣權威的經典,也要有自己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治學之道。比如:這個地方是不是有點謬誤?這個地方是不是有點疑義?那個地方是否不夠完善?這個解釋是不是受到某種客觀外在事物的局限?
要追根溯源,就又要扯到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了。
文言文,是大多數現代學生所頭痛的一個東西,委實太過艱澀難懂。甚至有時候不免懷疑:這都是些啥玩意啊?文言文恐怕是個假的漢語吧?要不就是我從咿呀學語開始就學的假漢語?
而另外有些人則認為,文言文實在是太精妙了。不像是白話文一樣,啰啰嗦嗦一大篇看得人昏昏欲睡,而是用幾個簡練的字或者一句話就能講出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又或者說明一個非常深奧的道理。更有甚者,有些在文言文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妙處,用白話文是怎么都解釋不清楚的。唉,咱們現在用白話文,簡直是劣幣驅逐良幣啊!
這兩種觀點都未免偏頗。造物主和我們人類一樣非常自私,如果真的有什么是完美無瑕的話,那么它一定屬于他,而不屬于人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造物主給予這個人類最大的完美就是不完美。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要追求;因為我們一直處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所以才有了方向。
既然沒有完美的東西,那么也就是說,相似的事物之間必定是互有優缺,區別只是在于對于人類當時所處的時代等外在環境來說,哪個的優點更明顯,甚至還會出現優點也是缺點的現象。
這樣我們不免要思考一個問題:文言文為什么會短小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