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稍做研究便會發現,在文言文中一個字通常有很多種釋義,很難搞清楚這個獨立的字或詞是什么意思。更有甚者,還會出現即便對照前后文,也會出現若干種不同的理解。
不過有一點前提是確定的,那就是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必須要聯系前后文以及語境。
“食色,性也”是出自于一段辯論,是正方辯手提出“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這個問題之后,反方辯手的回答。在這里的“食”,是反方辯手的一個假借,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得非常之少,但在文言文中屢見不鮮。
人類要生存,就離不開食物。或者是,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也是最為喜愛的東西。不管你處于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之下,只要感到饑餓,面前出現食物都會欣喜若狂。故而這里用這個“食”,指的是“喜歡”。
辭海里沒有收錄進去,多半并不是編撰者不知道,而是因為這種假借的用詞在文言文里實在太多了。這就是剛才所說的客觀條件限制。《辭海》是服務于現代漢語的,如果把每個字曾經出現過的引申含義都錄入進去,對現實用語沒有太大幫助不說,更糟糕的是會引起混亂。事實上,即便不錄入這些內容,規范用語都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接下來是這個“色”字。在很多用“食色性也”而不是“食色,性也”的人心里其實是有個疑問的,“色”和“性”不是一回事嗎?那么,“食色性也”不就相當于“吃喝P賭”說成“吃PP賭”嗎?
極其精煉又是成為典籍的文言文怎么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呢?退一步說,即便是原文中有這么個錯誤,在數千年的傳承中也早就自我修正了。這也是對于“食色性也”不是通常以為的“食色性也”解釋的一個佐證。
出現這種理解,就是對漢語歷史發展了解不夠深入了。我們來看看《新華字典》對這個字的解釋:
◎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印象:顏色。色彩。色相。色調。
◎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臉色。氣色。色厲內荏。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種類:各色用品。
◎品質,質量:音色。成色。足色紋銀。
◎婦女美貌:姿色。色藝。
◎情欲:色情。好(hào)色。
說到這里突然有點忍俊不禁,突然明白了為什么這句話在絕大多數時候會被誤解。確實,對咱們普通人來說,除了吃飯之外,就是褲襠里的那事最過癮了。而且和吃飯可以堂而皇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公然表達不同,那事處于一種半遮半掩的狀態,有一種欲拒還迎的快感。無論是鄉野村婦對罵時下三路,還是大腹便便的商賈酒足飯飽后的粗言陋語,又或者自詡文人雅士的暈段子,還有早期相聲山歌二人轉等等的表現形式,總能引起廣大聽眾或者觀眾的強烈共鳴抑或會心一笑。從這點意義上來說,這玩意當真是雅俗共賞了。
不過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色這個字最初的本意并不是這樣的,演變成你我今天認為的這個意思,其實最初也不過是假借。只不過這個借的人太強大了,最后鳩占鵲巢,把原來的主人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