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沒毛病,”告子說道:“指甲和頭發,自然和眼睛不一樣了。”
孟子說道:“對啊。所以不要因為小的部分而損害大的部分,不要因為次要部分而損害重要的部分。舍棄梧桐楸樹去種植酸棗荊棘,肯定不是好的園丁。為護養一根指頭而失去眼睛,便是個大傻比。只曉得吃吃喝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鄙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公都子插嘴問道:“同樣是人,有的成為君子,有的成為小人,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如果只去管身體器官而舍棄了自己內心建設,那就是小人;能保護好自己的內心,不為外界邪惡所動的,就是君子了。換句話說,注重身體重要部分的成為君子,注重身體次要部分的成為小人。”
公都子又問了:“那么同樣是人,為什么有人注重身體重要部分,有人注重身體次要部分呢?”
孟子回答:“這就要從心的功能說起了。不管是眼睛還是耳朵都不會思考,只有心是唯一懂得思考的器官,這也是上天特意賦予我們人類的。”
公都子又問了:“那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呢?”
孟子笑道:“區別太明顯了。一個人如果不會思考,那么就很容易被外物所蒙蔽。與外物相接觸的過程中就會受到其影響,于是就被引入迷途了。而心因為有思考的能力,只要思考就會有所得,反之就一無所獲。就得不到。是以,只要心這個身體最重要的部分堅定了,其它次要部分就不會迷茫。這樣便可以成為君子了。”
告子說道:“就算你說的用這個區分君子和小人的說法是正確的,那為什么有人明明很壞卻能當官,而品性良好的人卻遭遇坎坷呢?就像咱村長經常說的那句話,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啊。”
“這個問題問得好!”孟子怪叫一聲說道:“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很清晰的知道,爵位是有兩種的。”
“不是五種嗎?”告子問:“公、候、伯、子、男,你不會連這個都搞錯吧?”
孟子哈哈大笑起來:“這個三歲的小孩都知道哦,我怎么會搞錯呢?你說的這五種其實都是一個類別,就是人賜的爵位。”
告子睜大眼不解地問:“難道還有什么天賜的爵位嗎?”
孟子點頭說道:“當然了。仁義忠信這些內心里的東西,就是天賜的爵位;公卿大夫那些人們眼里的東西,這是人授的爵位。像堯舜禹他們這些古代圣賢,都是先修養天賜的爵位,然后水到渠成地獲得人授的爵位。而現在的人丟失了本心,修養天賜爵位目的是為了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人授的爵位到手,馬上就拋棄了天賜的爵位。實在是糊涂得很啊!這么折騰的話,最終連人授的爵位也必定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