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少年是樣樣紅,這一點就算是個普通的富家尚且感觸頗深,何況身為帝王之尊的皇帝?
不過李世明心中的不快,到不是因為年紀。
他是個睿智的人,如果僅僅是歲月老去,雖然有很多感慨,但不會糾結于這些無可奈何的事情上面。
李世明心中的不快更多的是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秦曉鸞。
其他人不敢提,當事人也不會提,但不代表他李世明心里不清楚。
秦曉鸞和于奇正以及自己兒子李經之間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當初可是專門派得力的暗衛去調查過。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在皇后的建議下封其為才人。
秦曉鸞對于奇正是怎么樣的一種感情姑且不論,但于奇正對她肯定是不一般。別的不說,直接去把交趾給端了的起因就是因為她。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李世明一直都是處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煩躁中。
這種煩躁都來自于那個叫于奇正的家伙。
首先就是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于奇正給他的感覺,就像當年劉邦忽悠項羽一樣。
從始至終,項羽都沒拿正眼看過劉邦一眼。在項羽眼中,劉邦就是個因為機緣湊巧而發家的小流氓而已。李世明覺得,估計項羽一直到烏江自刎的那一刻,都不相信自己會敗在這個小流氓手里。他一直沒有真正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劉邦真是像他所表現出來的那個粗鄙不堪的小流氓,蕭何韓信這些人中龍鳳是怎么甘于在他之下的?
以史為鑒,一直是李世明的一個大優點。為了弄清楚這個疑問,當年他曾經專門讓獨孤無忌組織了一班智囊,用了很長時間去分析劉邦的特點。
最后的結果既讓他十分滿意,又讓他大跌眼鏡。
獨孤無忌首先做的就是把所有能查到的史料、傳說、故事全部收集起來,接著花了很長時間去進行甄別,定下的原則是“只錄事,不錄論”。
也就是說,所有帶傾向性的、情感性的、分析性的史料全部摒棄,只選用客觀上記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資料。在這個基礎上,這些資料之間再進行相互佐證和比對,排除掉記錄上混淆或者錯誤的地方。
完成這些之后,就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歸類。有按照時間順序的,有按照地點的,有按照人物的,也有按照事件的。
然后再派專人分組去統計在同一個分類下的不同子目之間的共同點,只要能找到共同點的,就再集中力量去研究。
沒多久,他們就在“會議”這個分類下找到了一個共同點。
劉邦在所有會議中,從來沒有提出和制定過任何的政治或者軍事決策。不僅如此,他在每一次會議中說的話都完全一樣。更不可思議的是,總共只有三句話。
這三句話分別是“怎么辦”、“還有呢”、“就這樣”。
隨便舉兩個例子就能知道這一點了。
漢軍占領關中地區之后,就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項羽肯定不會放過我們。
劉邦立馬召集人開會。
人到齊之后,劉邦就問了:“霸王肯定不會放過我們,你們也都知道,我可打不過他,這可該怎么辦?”
于是張良就說了:“咱們挖洞,挖深一點,讓他不好打。”
這時就有人出來反駁了:“這不是當縮頭烏龜嗎?咱們現在也是有頭有臉的人了,怎么能做這種事呢?”
劉邦就說了:“當烏龜就當烏龜。要不你去和霸王打?我沒意見。張良,你繼續說,還有什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