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劉氏皇族還是呂氏外戚眼里,那都就是一塊無公害的地方,一對無公害的母子。大多數時候,都會忘記還有這么一個藩王存在。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朝中無數次風云變幻,他們母子都安安靜靜地活了下來。
造化弄人。
那些不可一世的精英們斗得你死我活,最后皇位卻落到了這么一個自己壓根就沒想到當皇帝的藩王手里。
劉恒即位之后,依舊是采取“無為之治”的國策,無論內外均是采取謹慎對待的態度。對待勢力膨脹的諸侯王,一直都是以德服人,只有到了萬不得已才會以武平亂。對待武力強大的匈奴,則采用和親止戰的方式。對百姓則是興修水利,厲行節儉,廢除肉刑。在他手里,從劉邦至呂后時期的人人提心吊膽,變成了安定團結、休養生息的政治局面。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劉恒壽終正寢后,漢景帝劉啟即位。在位期間繼續推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政策,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恢復和發展。同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父子兩的功績成了史書上贊不絕口的“文景之治”。
李世明給張淑妃講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
漢景帝劉啟親兄妹三人(這里指的是同父同母),有個姐姐館陶長公主被封為館陶長公主,有個弟弟劉武被封為梁孝王。
文、景二帝都是非常非常孝順的人,漢景帝劉啟對母親竇太后更是諸事依從。
竇太后出身于平凡家庭,當年她被冊封為皇后之后,她的弟弟竇廣國都還在給別人做仆役。因此很多方面的想法,和普通人家做母親的沒什么差異。比如,在對子女方面。
普通人家的母親,總是希望兒女們都過得很好。這種愛有時候后會有一種很奇特的表達方式,那就是讓日子過的比較好的孩子貼補給比較困難的孩子。現在大兒子已經當上皇帝了,竇皇后的愛就更多的投向了女兒和小兒子身上。
可這么一寵,就寵出問題來了。
小兒子梁王劉武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后,竇太后想盡辦法變著花樣從朝中撥出財物賞賜給劉武。
劉武呢,仗著母親的寵愛,在封地大興土木,國土更達四十余縣。這也不說了,他自己出行的規格和老哥皇帝完全相同,錢財比皇宮還要多。
景帝三年,劉啟采用晁錯的《削藩策》,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軍事叛亂,史稱“七王之亂”。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
因為漢文帝本就是以一方藩王,而且是最弱的藩王身份繼位,之后為修生養息,朝廷對諸侯國也都是采取的比較容忍的態度,因此各個諸侯國的力量得以了發展。現在七個諸侯國一起起兵造反,朝廷還真不一定打得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