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歸根結底,不足以和整個帝國抗衡的兵力,才是唐玄宗愿意信任安祿山和放權給他的根本原因。唐玄宗本以為安祿山被楊國忠脅迫,理該死忠自己以換取自己對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同理楊國忠也是如此,這一招幾十年來從未失效。在唐玄宗看來,安祿山叛變是必然沒有勝算的,一定是自尋死路的昏招,所以他唯一的選擇只有無條件的忠于自己,為自己賣命,這樣才有出路。然而他料不到安祿山自我感覺實在太好,在身邊這些投機謀臣長期的鼓吹下竟然真的就自以為優勢很大,豪賭了一把。要說他非給叛變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安祿山為了能討好唐玄宗,把包括太子在內的絕大多數權貴得罪了個遍,如此這般一旦這個七十多歲高齡的太平天子被取代,自己唯一的靠山失去后結局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安祿山打算在皇權交替之際叛唐。但是楊國忠的步步緊逼和計劃的逐漸敗露迫使安祿山不得不盡快付諸行動。這時候即便是唐玄宗本人也已經預感到難以繼續駕馭安祿山了。怎奈何志得意滿的唐玄宗終究還是不能輕易相信這種令人窒息的操作真的會立刻發生在自己執政的最后階段。在他眼中,就算安祿山要叛,目前這個階段他也是沒有勝算的,所以自己還有時間來應對,來補救,此時當務之急是不能進一步刺激到安祿山。但這也不過是緩兵之計,實際上事到如今,安祿山自己是看很清楚的,就算唐玄宗本人目前還不會出手對付他,面對蠢蠢欲動的朝廷,他也已經是箭在弦上,真的到了不得不發的時候,這就是他僅有的機會了。諷刺的是,安祿山發動叛變才一年身體就因糖尿病晚期而迅速崩潰,因此就算他打算繼續養精蓄銳,并且和朝廷相安無事,其實也是沒法把野心延續到唐玄宗一朝結束的。但他若是不出兵,將來便出不了兵了,那也算是懸崖勒馬。這樣看來,可以說是天不佑大唐。
所以悲劇的導火索就在于唐玄宗對安祿山的理智存在判定誤差,老皇帝確信安祿山造反是沒有勝算的,因此作為被寵幸的邊將,安祿山理當看得清局勢,不會做出愚蠢的舉動。唐玄宗認為安祿山會審時度勢,對他的顧慮也就越來越小,給予安祿山的信任則逐漸變得無可附加。可是事實是安祿山并沒有他想象中的那么自知。在安祿山眼中,自己反唐是有一定勝算的,而且作為曾經一無所有的亡命之徒,他在找不到其它出路的情況下,也不在乎為自己賭一把。安祿山認為大唐帝國兵力布置外重內輕,且自己掌握大唐兩大精銳之一,只要趁著中原兵力空虛之際以閃電戰攻陷首都,自己就能趕在其他節度使勤王以前瓦解大唐帝國。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其實都清楚安祿山的判斷是完全錯誤的,別的不說,即便是攻占長安,也是在一連串對安祿山有利的偶然變數中才得以實現的,而且這幾乎就是安祿山的極限了,然而就算首都陷落那也遠達不到摧毀大唐帝國的程度。反過來說唐玄宗對局勢的判斷確實是相對正確的,安祿山的底牌實在有限,事實證明安祿山起兵僅半年后便陷入到了包括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內的多個節度使勤王軍以及顏真卿領導的大量民間反抗軍的合力圍剿之中,并且后備力量的差距也在此消彼長之中越拉越大,叛軍形勢很是危急,如果不是潼關一役作了大死的話,安祿山很快就將退守范陽大本營,走向窮途末路。也正是因為唐玄宗可以預見到這一點,所以他斷定安祿山不敢在沒勝算的情況下狗急跳墻自尋死路。但是他對安祿山本人的判斷卻又是錯誤的,安祿山并沒有遵循唐玄宗的如意算盤,他真的就狗急跳墻了。這就是為什么說唐玄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隨著安史之亂的全面爆發,責任也就理所當然的掛到了之前死活不肯相信安祿山會起兵的唐玄宗頭上,四十多年太平天子可謂是晚節不保。臉都快被拍腫了的唐玄宗一時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氣急敗壞之下終于從裝糊涂變成了真糊涂,一下子喪失了對邊將的所有信任。然而矛盾之處就在于你再怎么不信任邊將,終究還不是給靠他們來消滅安祿山嘛。所以唐玄宗又不得不到處調兵遣將,爭取盡快剿滅叛軍,因為唐玄宗也承受不起自己的政治失誤所帶來的責任,要知道他身邊有無數人等著他犯錯然后名聲掃地最后下臺。
唐玄宗首先臨時設置了兩道所謂的防線,第一道防線由出師于王忠嗣的衛尉卿張介然負責。設防地點位于開封附近作為交通要道的陳留。然而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唐朝此時的兵力布置外重內輕,由于事發突然,張介然根本沒有軍隊可供使用,他只能臨時征用陳留的市井子弟來應急。然而漢人的傳統疆域已經在大唐的光輝下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老百姓祖孫三代都沒經歷過戰亂,只知道殺雞宰羊。所以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面對安祿山精銳的十五萬大軍,陳留防線一觸即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