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防線卵用沒有,第二道防線又怎樣呢?第二道防線在位于黃河附近的滎陽,這里地勢復雜且也是交通要道,負責指揮的是滎陽的郡太守崔無诐。然而他也無兵可用,同樣只能靠老百姓組成臨時軍隊,戰斗力可以參考陳留,甚至還要慘。面對安祿山兇神惡煞的十五萬鐵騎,臨時由百姓組成的守軍乃是“乘城自墜如雨”,不少人直接嚇得從城樓上掉了下去的這段典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防線同樣是卵用沒有。
前兩道防線形同虛設,其實是個人心里都會有數,安祿山率領的是長期在北方作戰的精銳之師,而途經的都是完全不設防的普通居民區,沒有重兵把守的話單靠地形和百姓就想阻擋安祿山那完全是癡心妄想。所以唐玄宗設置這兩道防線,其真實意圖是為真正有所期待的第三道防線爭取時間。而第三道防線的負責人就是聲名顯赫的封常清,防御地點不在別處,就在東都洛陽。封常清此前向唐玄宗保證自己要在十天內取下安祿山首級,然后便自信滿滿的前往東都洛陽征兵,其實和前兩個防線一樣,當時安祿山起兵沒多久,封常清同樣是沒有軍隊在中原,只能靠組建一支“人民子弟兵”來應急。但不得不說唐朝在老百姓心中占據著前所未有的地位,城中無數壯丁應征入伍,僅僅數天時間,封常清就招募到了近十萬的人民子弟兵,并且洛陽城里也有條不紊的開始構筑各種防御工事。
然而封常清很快意識到自己向唐玄宗夸下海口了,因為前線潰敗的速度實在太快,自己根本來不及訓練這支由市井子弟拼湊的臨時軍,很快戰火就燒到了洛陽城,而封常清手下多是烏合之眾。可封常清畢竟是帝國名將,在他的指揮下,就算是沒有任何戰斗素質的普通百姓,也擊退了率先抵達的叛軍先鋒部隊。但是待安祿山的主力抵達后,戰況便急轉直下。封常清這邊由于戰斗力差距實在太過懸殊,所以是且戰且退,邊退邊戰。從城外打到外城門,再從外城打到內城,最后打到了宮中。這樣殊死搏斗了一周后,東都陷落大半,封常清不得不徹底放棄洛陽率領殘余部隊逃往陜州。
就在陜州,封常清遇到了率大軍前來增援的老上司,同時也是曾在中亞耀武揚威最后不小心陰溝里翻了船的高仙芝。兩人根據目前的形勢,一致作出決定,放棄其它城池,直接撤退到作為首都最后也是最強防線的潼關。一切以保住長安為最高優先級。這是非常正確的判斷,封常清手下雖然是沒有戰斗經驗的人民子弟兵,但是此時高仙芝率領的卻是由第一波趕來的勤王部隊和唐玄宗自己拉出的中央軍組成的正規軍,和封常清合并后共計約二十萬兵力。而潼關地勢險要的程度,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這二十萬大軍把守,即便軍隊素質上和安祿山的精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憑借著潼關的地形優勢,加上兩員大將坐鎮指揮,可以說是萬無一失的防線。安祿山在接下來的半年里面對著近在眼前的首都長安,卻再也無法前進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