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之死共分上中下三篇,分別講述當時大唐軍界最耀眼的三顆將星——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他們的人生大開大合,幾度沉浮,最終卻都以悲劇退場,常使人不由得扼腕嘆息,并且他們的生死榮辱都與安史之亂導致盛唐的急劇衰落有著直接關系。僅以此來祭奠為撲滅安史之亂這場駭世浩劫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大唐忠義們吧。
在安史之亂結束近半個世紀后,著名詩人白居易寫下了一首長詩——《長恨歌》,在有關唐玄宗與楊玉環愛情的詩中,這首是最有名的。寫下這首詩的時候,白居易三十五歲,也就是說,他沒有親身經歷過安史之亂。他出生時,當朝皇帝、最終平定安史之亂的唐代宗李豫已經做了十年皇帝,天下初定,只是藩鎮割據仍在繼續,邊疆烽煙不斷,人們似乎都已知曉,大唐再也回不到鼎盛的局面。
安史之亂將唐朝一分為二,“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而今昔日的國容已經變成了殘磚剩瓦和哀鴻遍野,斗雞走犬過一生的“五陵輕薄兒”(出自王安石《鳳凰山》:
歡樂欲與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遲。白頭富貴何所用,氣力但為憂勤衰。
愿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斗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只愿做長安街頭的一個無賴公子哥兒,生長在開元天寶等太平年代。閑來跟玩玩斗雞騎騎馬兒,就這樣安樂過一輩子,外面天地國家的興亡跟我全然沒有關系。形容希望過著放蕩安逸的日子,而不想被俗務所牽累。)也慘遭外族的掠奪。皇帝流落山野,貴妃死于非命,兩京全都陷落,以前的萬國來朝好似夢幻,而如今只是一場噩夢。現在,夢幻沒了,噩夢也沒了,但人們卻始終忘不了,至少對那場瑰麗的夢,仍在苦苦尋覓著...
安祿山剛剛起兵反叛之時,盡管朝野上下都為之震駭,卻還是沒有人料到局勢會惡化到后來那種地步,也沒有人料到官軍在叛軍面前會那樣不堪一擊、一潰千里,更沒有料到當時大唐軍界三位扛把子輪番上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竟然沒有一個能夠阻遏叛軍的兵鋒!
尤其讓忠于大唐的臣民們扼腕憤恨的是,這三個曾經叱咤風云、威震朝野的一代名將,最終竟然都不是死在御敵的戰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讒言下……
高仙芝,高麗人,將門之后,從小隨父至安西,稍長因父蔭被授予游擊將軍。史書形容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二十出頭便因軍功被提拔為將軍,“與父同班秩”(《舊唐書·高仙芝傳》),在軍中傳為一時佳話。
高仙芝曾先后在安西軍事長官田仁琬、蓋嘉運麾下效力,但一直沒得到重用,直到夫蒙靈詧出任安西節度使,才對高仙芝的才華欣賞有加,屢屢對他進行提拔。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居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兼節度副使。
此時的高仙芝雖然已經是安西唐軍的二把手,但還稱不上是名將。真正讓他揚威西域、名動朝野的,當屬千里奔襲小勃律的戰役。
小勃律國位于吐蕃西北,大約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一帶,介于吐蕃、中亞與安西四鎮之間,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從武周時代以來,這里便是大唐與吐蕃反復爭奪的焦點。小勃律原本親附唐朝,因而屢屢受到吐蕃的攻擊。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吐蕃再次出兵小勃律,迫使其投降,并將一個吐蕃公主嫁給了小勃律國王,從而牢牢控制了這個戰略要地,同時也切斷了中亞二十幾個小國與唐朝的聯系,大有稱霸中亞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