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叛軍進入洛陽,大肆燒殺搶掠。封常清退至陜郡,向高仙芝奏報:“累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狂寇奔突,則京師危矣。宜棄此守,急保潼關。”
按照朝廷既定的作戰計劃,高仙芝應該自陜郡東進,主動迎擊叛軍。但是面對封常清的奏報,高仙芝意識到,如果按原計劃繼續東進,唯一的結果只能是羊入虎口,白尋死路!所以,封常清的建議是正確的,只有暫時避敵鋒芒,退保潼關,才能在確保京師無虞的情況下與叛軍打持久戰。
由于軍情危急,高仙芝來不及向朝廷奏報,當即率部向潼關方向撤退。他們前腳剛剛出了陜郡西門,叛軍后腳就殺到了。官軍猝不及防,被叛軍打得狼狽不堪,人人爭相逃命。
高仙芝和封常清帶著殘部倉皇退入潼關,旋即命人搶修防御工事。等到叛軍前鋒進抵潼關時,發現官軍已經嚴陣以待,方才悻悻退去。
然而,就在高仙芝進入潼關的那一刻,帳下監軍宦官邊令誠已悄悄離開潼關,向長安狂奔而去。見到玄宗后,他極力夸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戰敗責任,稱:“常清以賊搖眾,仙芝棄陜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
封常清確實說過“賊鋒不可當”的話,可那是建立在“累日血戰”基礎上的正確判斷,并非畏敵怯戰、動搖軍心,而當時的陜郡也確實無險可守,潼關的防守又薄弱空虛,所以高、封二人才會主動放棄陜郡,退保潼關。
若純粹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的做法并沒有錯,可要是從政治上來講,他們無疑已經犯下了三宗死罪。第一宗:不戰而逃,丟城棄地;第二宗:擅自行動,目無朝廷;第三宗:違背玄宗旨意,破壞東征計劃。總而言之,在玄宗看來,高、封二人實屬罪無可赦,命邊令誠立刻前往潼關,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斬首!
其實,從安祿山悍然發動叛亂的那一刻起,高仙芝的悲劇就已經注定。因為,在盛世迷夢中浸淫日久的玄宗君臣和帝**民,根本不具備絲毫的抗風險和抗挫折能力。所以,當盛世的美麗面紗被安祿山剝落殆盡,乍然露出蒼白虛胖、萎靡孱弱的真實面目時,當歌舞升平、繁華富庶的太平圖景被生靈涂炭、山河破碎的慘象徹底取代時,驚駭萬分、惱羞成怒的唐玄宗必然要抓幾個人來背這口既難堪又沉重的歷史黑鍋。
換言之,總有人要為此付出代價,總有人要為帝國的不幸買單!天寶十四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潼關上空烏云漫卷,朔風怒吼。數萬唐軍將士被召集到刑場周圍,奉命在此觀刑。
此時,距離安祿山起兵剛剛一個多月,可潼關以東的大片國土、包括東都洛陽已全部淪于叛軍之手。15萬范陽鐵騎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其前鋒已兵臨潼關城下,率部駐守潼關的是大唐帝國威名赫赫的大將高仙芝。
此時,數萬唐軍將士喊冤的呼聲便已直沖霄漢。監斬官氣急敗壞地沖著劊子手尖聲高叫:“快給我砍了!”手起刀落處,是高仙芝英俊而絕望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