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盡管如此,林黛玉的命運轉折點還是來了。
這天,賈雨村給林黛玉授課之后,被林如海請了過來。
話說賈雨村來林府給林黛玉做老師,當然不是為了教育花朵,而是要借林如海的勢力,從新回到官場上。
正好皇帝最近批復啟用舊臣,賈雨村也經常去林如海那里探過口風,所以這次林如海找他,賈雨村還是有些激動的。
林如海在書房會見賈雨村,落座上茶后,林如海說道:“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訓教之恩,未經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但請放心。弟已預為籌畫至此,已修下薦書一封,轉托內兄,務為周旋協佐,方可少盡弟之鄙誠。即有所費用之例,弟于內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勞尊兄多慮矣。”
賈雨村一面拱手,謝不絕口,一面又問道:“不知令親大人現居何職?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遽然入都干瀆。”
林如海笑道:“若論舍親,與尊兄猶系同譜,乃榮國公之孫。大內兄現襲一等將軍之職,名赦,字恩侯。二內兄名政,字存周,現任工部員外郎。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托。否則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為矣。”
賈雨村聽了,十分高興,于是又拜謝林如海。
林如海說道:“已擇了下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豈不兩便。”
賈雨村唯唯聽命,心中十分得意。林如海遂打點禮物并餞行之事,賈雨村也一一領了。
但是林黛玉不忍棄父而去長安,無奈她外祖母執意要她去,且林如海也勸說:“為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弦之意。且你多病,年歲幼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內顧之憂,你為什么不去呢!”
林黛玉乖巧地坐在那里,也不說話,只是紅著眼眶沉默地坐著。
林如何看著她微微笑道:“去吧,去吧,你不要惦念我。”
賈母派來接黛玉的人也到了林府,林如海便命人給林黛玉打點行禮。
林黛玉見父親如此,而且自己留在家中,確實會讓他分心擔憂。
于是林黛玉也不再堅持,答應了去長安外祖母家。
當然,婢女鏤月也要跟著去,而且還改了新名字叫‘雪雁’。
第二天,黛玉灑淚拜別父親,隨了奶娘及榮府中幾個老婦人,登舟而去。
賈雨村另有一只船,帶兩個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林黛玉常聽見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她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的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恥笑了去。
自上轎進入城中,從紗窗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華,人煙之阜盛,自與別處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上有匾,匾上大書‘勅造寧國府’五個大字。
林黛玉想道:“這是外祖的長房了。”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角門。
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
后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轎子,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