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瑕聽到這些老人們充滿希望的話語,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濃烈。
尤其是聽說張道靈在河宋之地借來了糧米,供應給這些連飯都快吃不上的百姓,更是十分贊嘆。
于是他再次拿出書簡,動筆寫道:
“《詩·漢風·家園》
于曰饑渴,何以果腹?澤中采草,林間采菇。
于曰寒冷,何以裹身?編麻為衣,糅藤為帶。
于曰行路,何以護足?搓草為鞋,綁木為履。
于曰饑渴,飯以果腹。友邦借糧,炊米無缺。
于曰寒冷,暖衣蔽體。共編粗麻,可著布衣。
于曰行路,布鞋護足。緞匹納低,牲皮為幫。”
風瑕寫完之后,又朝四周的百姓看了看,他們腳下都穿著嶄新的布鞋。
布鞋,就算在別的神府,那也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穿得起的。
但張道靈曾在河宋神府采購了大批的布匹,命厭衰分發給百姓,做成了布鞋。
所謂的布鞋,就是用布納鞋,至于鞋底和鞋幫子,用的都是以前打獵,剝得獵物的皮。
張道靈當時命人將所有的獵物皮集中在一起,分發給婦女們,讓她們來將這些皮和布料一起做成布鞋。
尤其是鹿皮和熊皮,最為堅韌溫暖,作為鞋底和鞋幫子的材料最好不過。
“可以送我一雙布鞋嗎?”風瑕對一名老者問道。
老者看了一眼風瑕腳上的鞋,也是一雙布鞋,不過布料卻比他們腳上的要好多了。
“可以,請隨我來。”老者笑著答道。
然后老者將風瑕領到豐城中,找到厭衰領取布鞋。
厭衰當即取了一雙嶄新的布鞋遞給風瑕,風瑕拿在手中仔細看了看,然后鄭重地放進了自己的箱籠里。
...
采詩官到來的消息,張玉鸞很快就用法力告知了張道靈。
張道靈收到后,略微有一些驚訝。
沒想到太宇仙庭也有采詩官這一官職,看來重視禮儀的政權,無論是凡人還是超凡,設立的官職幾乎都有相同之處。
張道靈并不準備回去,因為采詩官并不是為了見神君來的,所以他回去也沒什么意義。
只是回信囑咐照顧好采詩官,其余的一概不提。
說起采詩官,就不得不說張道靈出生的地方,地球。
地球上,張道靈的國度幾千年前有一個‘周朝’,作為分封制的王朝,周天子也設立‘采詩官’這一職位。
這是一種政治體制,也是一種文化制度。
周朝設立的這些專門采集詩歌的官員,是所有和文化有關的職業中間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種。
他們巡游各地,采集民間歌謠,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
后世人們熟知的《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于此,他們為古代詩篇的流傳和采集做出了很大貢獻。
所以孔子在整理《詩經》時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采詩官們的詩是純粹的,是干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