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風蕭瑟。
李江河在宿舍里盯著窗外光禿禿的大樹出神。
“三哥,想什么呢?”,王云立看見李江河在這里不知道干些什么。
“沒,休息休息眼睛”,李江河伸個懶腰,繼續看著電腦。
第二天就是余嘩正式入駐先行者論壇的第一天。
李江河還是難免有些擔心。
這種大咖入駐,可以開發布會,也可以不開,主要取決于合作的深度。
網絡,在此時還不能算作主要的宣傳渠道,跟現在什么事網絡宣發不一樣,差不多2010年以前,基本就是智能手機大規模普及以前,紙媒和電視的宣傳優先級一直大于網絡。
當然到2020年,紙媒消亡論就被念叨很久了。
下班時分,鄰居們在報箱前相遇,隨便聊點家常,看看各自訂的什么報社的報紙,然后回家,在晚飯前讀一會報紙的場景現在基本上是消失殆盡了。
但是也沒什么可惋惜的,移動端的新聞不僅實時,方便,而且節省紙張,廣告業少。
紙媒原本的傳遞新聞的功能也就無關緊要了。
李江河最后絕對不開線下發布會,只在線上宣傳。
因為線下開啟發布會以及其他相關活動,需要余嘩的相關配合。
這就跟線上預熱性質的宣傳是兩碼事了。
余嘩能來是因為老院長的人情,只象征性收了一點報酬,而一旦開啟線下,你給不給錢,給多少錢又是一個問題。
然后余嘩的配合度又是一個問題。
你少給錢,讓人家多出席活動,那不是消耗老院長的人情嘛,但要是多給錢,讓人家多出席活動,似乎在人情方面還是有些怪。
李江河瀏覽了一下相關帖子的熱度。
其他文學類和綜合論壇是沒有官方的宣傳的,有些網友自發討論基本也被版主刪帖壓熱度。
畢竟同行是冤家。
一些跟文學沒什么關系的,比如汽車論壇,倒是有些熱度。
他們和李江河的先行者論壇沒有競爭關系,自然無所謂壓不壓熱度。
貼吧倒是成為了宣傳的窗口。
回帖人數眾多,并且把那些被文學論壇刪帖弄得心癢癢的網友吸引了過來。
文學追星也很瘋狂。
這一點可以參考各大學邀請頂級大咖的講座,像是余嘩這樣幾乎在校園里人盡皆知的文學名家,去禮堂晚一些,基本是不可能有位置坐的。
再進一步,文學家們也追星,他們往往通過寫傳記的方法來宣揚自己對偶像的愛。
比如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薄伽丘的《但丁傳》。
這些人追著追著星,就順手寫出一本足以傳世的文章。
這種瘋狂,也演變出一種“文學造星”。
比如著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就造出了小四和韓賽車手兩個,可以說那個年代最出名的青年作家。
現在仍然出名。
到了小四自己舉辦《最小說》“文學之新”,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新銳作家”們的顏值開始飛躍式提升,俊男美女們走上領獎臺的時候,臺下的文學粉絲們的尖叫聲,會讓你以為自己在周董或者歌神的演唱會。
李江河瀏覽了一會,對明天余嘩正式進駐先行者論壇比較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