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欣這幾天都在教大家做游戲,盡量讓他們適應學校的生活與節奏順帶讓孩子們鍛煉身體,帶著孩子們一起在戶外活動。
旁的老師都在感嘆,年輕就是好,很有活力,為校園平添了一抹色彩。
蘇欣周末了也會騎自行車回家,順帶在這同村的孩子一起走。
蘇欣還是第一次當老師,正在嘗試各種教學方法,選出適合育紅班的教學方式。
城鎮和鄉村的教育水平的確相差一大截,很多剛上一年級才能學1234寫字,城里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算術應用題,認識圖形,差別和距離是有些大。
的確上課的時候他們聽不懂,甚至會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聽不到他人講話。
剛開始學習數學,得讓他們感興趣,覺得數學是一個很有趣的課程,不會覺得很煩惱,無法理解。
蘇心不有給他們講些有趣的故事,用故事里面的人物提出課本上相關的知識數量計算還有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他們才剛來上學,要是這個時候就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從此對學習產生了排斥或者厭惡,以后別說打基礎了,怕是連學都沒得上。
中小學都是基礎,只有基礎打好了往后的題目類型才能學會應變。
同樣的中小學老師也很重要,有時候老師的教學水平很大程度會決定學生的好壞。
孟母三遷亦是如此,環境會影響人,同樣的好的老師,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見解,風趣幽默的課堂亦或是共同參與探討的課堂,讓學生參與進來,記憶更容易深刻。
華國所有的老師加起來并不少,但稱得上名師的也就那么幾個。
蘇欣只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學,讓孩子們今后愛上學習。
那怕是錯誤,也是一臉鼓勵,讓大家嘗試。
有問題也要勇敢的說出來,不要害怕失敗與錯誤,而是要從中找出問題所在,然后去克服去解決它。
80年代的學校,還有跳級留級之分,知識點全都掌握的,學生超前學習可以跳級,學習差的則要留級,留級三年還沒有升級的,亦或是品德不好的學生,可能就要面臨退學。
近千人擠在小小的學校里,著實有些困難,但附近就這么一所學校,要是這里收不了,就只能去鎮上上小學。
去鎮上上小學,無疑給不少貧困的家庭增添一筆負擔。
來回不方便,而且沒有錢住宿交學雜費,孩子只能沒書讀,早早便出來幫襯家里,放牛干農活掙錢。
80年代中才剛頒布義務教育法,上不起學的大有人在,大家伙都很珍惜在學校的日子,大家對老師幾乎是天生帶著敬畏感,對于老師的話很是提供從安排。
轉眼已上課兩個星期,歷時半月的教學體驗,有了很多新的想法。
周末放假,下課便準備回家。
周末的時候,可惜自行車太小,載不動幾人,干脆停下來推著自行車一路將他們送回去。
蘇欣更想和大家像朋友一般相處,樂呵呵像是以往跟幾個孩子走在一塊,小手撓著他們的腦袋。
他們沒想到蘇欣姐姐真的當了老師,還是在自家的鄉村里。
阿欣姐姐,我們村里真的要建學校嗎?
當然都建好了,你們沒有去看一下嗎?
到時候我們都要去阿欣姐姐的學校上學。
蘇欣笑道這不是我的學校,這是我們大豐村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