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區的同事正在一一取證,看是否有兇手留下的痕跡。
不少東西已經被裝進了證物袋里,或者放置了標號。
“電筆?”
確實是一只電筆。
很新的電筆,就放置在茶幾遙控器一旁。
死者居住的是高檔小區,幾乎不會有停電或者線路問題,就算有,也是請人來修理,死者是個醫生,不是電工。
【電筆】
【無法查詢出處】
系統再次失效。
上次是人臉識別失效。
自從對上這個兇手之后,系統很多功能都不好使了。
“那本詩集已經清洗好了,你過來看看。”魏伯安在門口說道。
“行。”
陸文拿起桌上那只電筆,和第十二區的同事打了個招呼。
魏伯安帶著手套,翻開詩集的第一頁。
“《雨》,作者是博爾赫斯,這本詩集都是他的詩。”陸文說道。
“這首詩雖然是寫雨的,但主要表達了對親人的追憶,難道真的是當初那個小女孩的親人來報復了?但前兩個死者和小女孩又有什么關系?”魏伯安向后翻了幾頁。
陸文看著窗外。
雖然是晴朗的天氣,但這座城市多是陰天。
大部分時候都在下雨。
“前兩次的詩名都給了一定的啟發,這次的詩名……雨天,電筆……”
陸文的腦子里浮現出一個畫面。
陰沉低壓的雷雨天。
電閃雷鳴,暴雨如注。
“兇手的第四個目標應該是一位電工。”他對魏伯安說道。
“有多大的把握?”魏伯安問道。
“很大,我在客廳的茶幾上找到了這只電筆,本不應該出現在這個房間里,很違和。”
“這有什么,我家里也有電筆,經常沒事的時候測著玩。”
“不,這不一樣。”
陸文靠在門口,被魏伯安簡單分析了一遍。
“死者很有錢,這個你沒有意見吧。”
“確實有錢。”
“有錢人通常有另一個特征,那就是惜命,在我的數據庫里,這兩點的線性相關程度很強,他是不會自己動手使用電筆的。”
電這個字,在很多人眼里,就代表著危險。
不少人小時候都有過被電的經歷。
“也可能是電工留下來的。”魏伯安說道。
“這個可能性很小。”
陸文把電筆放回原處。
這是證物,需要留給第十二區的同事。
“找一找第十區這十多年來出現過的電力事故,尤其是第十二年前的。”陸文說道。
“這個就太難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起電力事故。”
“要那種出過人命的。”
“這個也很多。”
“慢慢查吧,先查找第十二年,以那所中學為中心,一點點向著周圍擴散開去,我有種預感,這幾個死者當年可能都牽扯進了某個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