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老解釋道:“中醫的針刺穴位是以得氣而論,并非是單純地問患者是否有酸脹感。醫者應該憑借的是自己手下的感覺,是否感覺到針下沉緊或者針下有徐為主。”
“如果單純只憑借患者的感受而論,常常容易犯錯誤,因為你在沒有扎準穴位的時候,患者也常常會出現酸脹的感覺,一定要綜合考量。”
許陽點了點頭,認真道:“我記下了。”
承老道:“針灸之道,貴在實踐。這個練習室是普通中醫不具有的環境,你一定要認真學習,多加練習。”
“是。”許陽回道。
承老又仔仔細細一點點教許陽如何用針,反正躺著的那位是工具人,沒有脾氣,沒有感情。
其實針灸之術一直都有工具人,宋朝的時候還做了針灸銅人來做針灸教學。學中醫的學生都知道,一上針灸,最遭殃的就是室友。課后練習,就是互扎。
但不管哪種方式,都沒許陽這么好,畢竟這是系統的黑科技。
承老一邊給許陽示范,一邊說道:“得氣一詞首見于《內經》,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
“也就是說當針刺入腧穴之后,通過捻轉提插等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特殊的感覺和反應,這叫得氣,也叫震感。這時候患者和醫生都會有感覺。”
“另外要分清楚的是得氣和氣至是不一樣的,《內經》曾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垂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其實氣至才是出針時候的關鍵,而我們這一輩的中醫卻混淆了氣至和得氣兩個概念,普遍認為氣至和得氣是一樣的。”
承老的微微嘆息一聲,面色慢慢有些變得落寞起來。
許陽心中頓時一緊:“您……沒事吧?”
承老苦笑一聲:“我曾經跨越山河萬里,遠渡重洋去曰本學習他們的新派針灸理論,把我們古老的經絡穴位解釋成西醫之神經理論。”
“也曾經為此奔波不休,可是在臨床診治之時,這套理論卻是很難行通。尤其是在遇到一些曲折為難的疾病,卻還是要常常借助古法。”
“到了垂垂老矣的時候,才發現這條路已經走偏了。”承老抬起頭看著許陽,小心地問道:“你們后輩中醫人……沒被誤導太深吧?”
許陽頓時心中一酸,眼淚都快出來了,他忙道:“您千萬別這樣說,如果沒有您,中醫針灸早就滅亡了。”
承老卻是擺了擺手,搖了搖頭。
針灸一道,傳承了千年。一直都是中醫的看家本事,千年以來興盛不衰。一直到道光二年,清政府突然下令廢止針灸。
原因很簡單,因為道光皇帝說針灸之時,需要袒胸露背,此非侍君之道,然后又擔心醫者會用針來行刺。
明朝正是針灸發展巔峰的時候,到清朝這里就戛然而止了,針灸之術瞬間沒落。
再到民國時候,流行全面學習西方文化,一眾有識之士要求全面廢除傳統文化。作為其中代表的中醫,首當其沖。
在整個民國時期,出臺了好幾次全面廢除中醫的政策。作為以經絡和穴位為診療手段的針灸,就更慘了。
在那個最悲慘的年代,針灸幾乎都要走上滅絕之路了,都沒人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