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可以說,法國在印度,已然全面失敗。
在歐洲大陸。
壞消息也是不斷傳來。
腓特烈二世用標準的“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打”的戰略,在反普同盟軍的空隙中,連續打出來兩場天才級別的戰術勝利,直接扭轉了之前幾乎要完的戰略態勢,穩住了普魯士的局勢。
也憑借自己的戰術能力,為自己贏得了統戰價值。一筆190萬兩的補助金,迅速從倫敦抵達了柏林。
對普魯士來說,這場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打的戰役勝利,讓普魯士活了下來,也讓之前想搞“機會主義,在俄法動員之前一波攻下布拉格、殲滅奧地利野戰機動部隊以促成和談”,結果碰了個大釘子被奧地利擊敗的腓特烈二世,從半年多的迷茫、頹廢、甚至準備絕望自殺的狀態中重拾信心。
對英普同盟來說,這場戰役,更是直接扭轉了英國國內的態度,促成了英國內部的戰略統一。
之前的馬翁被攻陷、失去地中海的事兒,讓英國內閣倒臺了。
而英國內部對于戰爭戰略的分歧,仍舊還是那個根本問題你喬治二世,到底是英國國王還是漢諾威選帝侯你是英國人還是德國人
保漢諾威不保英格蘭
紐卡斯爾公爵內閣的倒臺,使得威廉皮特所代表的“小愛國者”們,正式踏入了政治舞臺。
本來,在臺下的時候,皮特的主要任務,就是狂噴政府、狂噴國王,說國王的心都在漢諾威,并不是個合格的英國國王他們的“小愛國者”稱號,也是這么來的。
皮特看的很清楚,他自己說的在下院的威望和力量來自全國的影響,全國的影響一般產生于活動。
所以他之前一直忙著,以擴大在全國的影響力,就等著老內閣倒臺。
伴隨著腓特烈的這兩場天才的戰術勝利,威廉皮特憑借全國的影響力,升任國務大臣、陸軍大臣、海軍大臣之后,迅速一改之前的絕對反對在歐洲投入過多的態度,并給出了解釋如果讓法國攻取了漢諾威,那么法國人將統合歐洲的力量,孤立英國。普魯士人證明了他們的戰斗力,給普魯士人足夠的資助,讓他們在歐洲大陸拖住法國,是有利于英國的。
至此,英國內部有了清晰的、明確的戰略目標。
即,在歐洲大陸,利用普魯士這個打手,拖住法國。這個打手,證明了自己,確實好用,也確實能拖住法國。
在海外,英國海軍利用海軍優勢,騷擾法國,試圖登陸,引起法國恐慌,倒逼法國不得不保持大量艦隊在本土。
因為每一次登陸騷擾,都會讓法國內部大嘩,迫于壓力,法國不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只能將為數不多的海軍,留下很大部分在海岸,防止英國再來襲擾。
其實法國不怕英國登陸,真要登陸了,反倒好了,簡直送菜來的。但問題是輿論大嘩,使得法國不得不把大量的海軍留在本土,防止再出現登陸事件。
而在大西洋,英國則要徹底掐死法國的海外貿易,阻斷法國和殖民地之間的關系,讓英國在殖民地各個擊破,奪取法國的殖民地。
當然,這個政策有個漏洞,就是法國的一些傳統盟友,比如西班牙、比如大順,并未參戰。
英國此時也不敢劫這兩個國家的船。雖不完美,但整體上還是足以遏制法國,催生法國內部的反對派的。
殖民地,主要還是那么幾處北美、加勒比、西非、印度。
印度基本解決了。
西非問題不大。
加勒比暫時勢均力敵。谷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