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三個當然好,但是人口不足,選不了三個。
故而,西班牙選擇了煙草和造船,而蔗糖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管控,以降低造船業的成本,避免蔗糖業對造船用工造成巨大的競爭除了用工之外,蔗糖業也需要木材,西班牙對雪松也進行管控,蔗糖業不得與造船業競爭木材。
很多時候,大順這邊看歐洲的政策,是疑惑的。
因為大順的情況和歐洲的情況全然不同,比如大順巴不得100畝土地,分給10家,因為要是一戶百姓就都能干的話,剩下的9戶百姓,大順找不出足夠的工作崗位給他們。
而歐洲一些地方的情況,比如古巴,那是奇葩的蔗糖業、煙草業和造船業,因為缺人而不可能同時發展。
除了這些現實情況外,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大順介入而不是歐洲人自己打,對西班牙也是極為有利的。
因為西班牙的衰落史,就是一部新興國家的崛起史,新興國家的貿易時代,西班牙是吃虧的。而大順要干新興國家,打破現在的歐洲格局,對于西班牙來說自然意味著好日子回來了。
最起碼,如果能搞成帝國內自貿區模式,在卡洛斯三世和其重用的啟蒙派大臣看來,西班牙還是可以維系一個體面的、帝國聯邦的形態走入新時代的。
故而,西班牙和法國,在對待與大順合作的態度上,其實是迥然不同的。
法國不算是這個時代的失敗者,至少現在不是,反而一直在謀求歐洲霸主的地位。
法國希望借助大順的力量,肢解英國。
西班牙是這個時代的失敗者,至少現在是,所以一直在謀求歐洲的一種均衡態勢,以及適度地對新興國家進行打壓。
用卡洛斯三世自己的話來說,他對英國的討厭,源于他們展現出一種對全世界海洋的獨裁。
互相制衡的、沒有霸主的歐洲,才是對西班牙這個垂垂老矣的國家最為有利的。
法國人當然也不是什么好鳥,雖然都是波旁家的,可西班牙和葡萄牙世代通婚呢,那還不是照樣打
法國過于強盛,對西班牙而言,自然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故而就此時來說,西班牙一直在搪塞法國那邊,而法國那邊也知道如果想要西班牙參戰需要拿出足夠的籌碼,現在看來大順出面法國至少不需要付出殖民地印度的殖民地,在大順參戰的時候已經丟了,那已經不是法國的了。
而西班牙則希望以一種特別的合作方式,即打擊英國的走私販子和私掠船、摧毀英國在加勒比海的貿易能力為主的結盟方式,而不想和大順與法國,組成中、法、西聯合艦隊,登陸英國。
西班牙當然可以選擇去攻打葡萄牙,并且摧毀英國商人在葡萄牙的貿易中心,波爾圖。
因為西班牙戰略的選擇,使得其實只要大順達成和西班牙的貿易協定,西班牙參戰并對葡萄牙展開進攻、將葡萄牙從“英國人的殖民鎖鏈中解救出來”也就順利成章了。
參戰,當然要參,這么好的摘果子機會,不摘白不摘。
怎么打、打成什么樣,這里面涉及到內部斗爭。
比如打葡萄牙,除了上面那種直取波爾圖的時戰略外,還有一種。
即從中南部的阿連特茹進軍,圍困里斯本,取都城。
這兩個戰略的區別,在于戰后談判,以及西班牙在這個變局中的戰略目的、日后分贓想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
實際上,西班牙內部是有分歧的。
有人支持去攻打波爾圖。
也有人支持去阿連特茹,進軍里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