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打波爾圖,是打英國,摧毀英國在葡萄牙的貿易。
打里斯本,是打葡萄牙,直取首都,要大吞大咽。
但最終,打波爾圖的意見,占了上風。
因為,西班牙前國王的后媽、現任國王的親媽,在西班牙有很大的話語權,并且在卡洛斯三世卸任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政務之前,她是西班牙的攝政女王。
而她的親閨女,也就是現西班牙國王的親妹妹,是葡萄牙的王后。
攝政女王的繼子在位的時候,她是繼子最大的反對派,所有人都知道,前任西班牙國王繼承的時候,是“與其說是父死子繼的交接,不如說西班牙的權力是媳婦繼承了婆婆”。
雖然被兒媳婦奪走了權力,但這句話的背后,意思是在其繼子和兒媳婦繼位之前,她才是西班牙宮廷那個掌控權力的。
現在,繼子和兒媳婦相繼沒了,親兒子從西西里來繼位了,被流放的她在親兒子來之前成了名正言順的攝政王,那在宮廷自然是有極大影響力的。
打波爾圖,打英國人,把波爾圖的英國商人都趕走,不要去打里斯本,自己的親閨女繼續當葡萄牙王后,這不挺好的嗎
而法國大使自從大順海軍抵達地中海之后,一直在和葡萄牙接觸。
希望葡萄牙看清現實、認清局勢,參與到中、法的反英同盟中來。
這對西班牙來說當然不是件好事,歷史上法國是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把路易斯安納割給了西班牙,才讓西班牙出兵的。
但現在,法國因為大順參戰,頓時抖了起來,希望直接拉葡萄牙參戰,而盡可能不給西班牙足夠的好處。
當然兩國不至于交惡,只不過貌合神離總是說得過去的。
至于法國為什么攛掇葡萄牙反英,因為葡萄牙真的就如西班牙所說,算是身上有著英國的殖民鎖鏈,是英國貿易體系中的一部分。
西班牙的這個理由,可不是瞎說的。
1703年梅休因條約后,葡萄牙確實算是英國的“半殖民地”。
紡織品關稅打開,葡萄牙的紡織業被英國干爆。
英國對葡萄牙放開了葡萄酒關稅,但是,歐洲產葡萄酒的國家多了去了法國等,都是葡萄酒大國。再加上蔗糖產業發展造就的朗姆酒、土豆的引入早就的土豆燒酒等等,使得葡萄酒的市場其實沒那么大。
故而在葡萄酒市場飽和之后,英國開始控制葡萄牙的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壓低價格、收購資產。
標準套路。
而英國的紡織品之所以能夠打開銷路,因為英國有強大的海軍和航海條例、以及可以被嚴格執行的棉布禁止令和棉布奢侈稅,使得海量的印度布、中國布,很難突破航海條例,廣泛地進入歐洲市場。
對法國而言,用西班牙做籌碼,逼著葡萄牙反英,可以嚴重影響英國的貿易,這是法國的選擇。
但,其實挺不地道的。
拿著西班牙來嚇唬葡萄牙,問題是,西班牙能得到什么好處單就法國的外交策略來說,其實真的挺無語的因為和西班牙的關系更好一些,所以不考慮西班牙的感受和利益;因為和葡萄牙的關系差,葡萄牙和英國站在一起,所以希望西葡不要開戰,而是想把葡萄牙拉進反英同盟里。
這種外交行徑,不只是讓西班牙有所不滿,其實大順也挺不爽的。畢竟葡萄牙在亞洲還有幾塊地呢,你把葡萄牙拉進來,讓大順這邊也很難做。
7017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