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的遠征部隊,把天賦點,都點在了戰壕、防御、炸藥、挖坑、斜坡戰上了。
而戰斗發生的地點,是在大順工兵們提前挖好的圍城工事內。
詹姆斯沃爾夫的戰術思路,是隊形、接近、齊射、沖鋒,一錘子買賣,一鼓作氣。
大順工兵的圍城防御體系,是一線少量部隊和散兵、二線配置主力、防守反擊,天克一錘子買賣,韌性十足。
是以,11月17號凌晨兩點,借著冷颼颼的月光,英軍發動反擊后不久,就明顯感覺到情況不對。
他們才走出自己這邊的防御工事不久,就被大順這邊布置的哨兵發現。
槍響之后,部署在一線的散兵們,立刻開始了用膛線槍的還擊。
這些散兵早已經熟悉了這種迥然不同于滑膛槍的奇葩彈道,打的非常準,在二百步開外就開始一個個地擊殺向前列陣前進的英軍步兵。
被槍聲和軍官的命令吵醒的炮兵,也開始了還擊。
幾枚摻雜了石油和橡膠的手雷,被一線的工兵投擲到了靠近的英國步兵連隊中間,燃燒時的嚎啕慘叫,在夜晚格外的凄厲。
而那些奇葩的手雷,燃燒后產生的火光,格外命令,長久不息,又為散兵了射界照明。
英國士兵還是發揚了強悍的精神意志,頂著膛線散兵的點射,前進到了距離壕溝很近的地方后,發動了沖鋒。
但他們,很快就再度感覺到了絕望。
預想中的殘酷的壕溝戰,并未立刻發生。
一線的壕溝里,壓根沒有多少人。
英軍沖過來的時候,一線的步兵和工兵,就沿著向后的交通壕撤到了第二道防線。
而卡在第一道壕溝和向后的交通壕交叉的地方,就是大順部署的環形工事。
里面有兩門大炮,略高于地面,可以控制壕溝和第一道戰壕。
大順挖之字壕,是為了防止守軍的炮擊穿糖葫蘆。
這種環形工事里的火炮,就是為了穿糖葫蘆的,部署的位置自然很講究。
那些散兵在英軍沖鋒的時候,就撤到了環形工事里,和炮兵作伴。
這種環形工事,在迫擊炮時代,誰這么挖誰進軍事法庭。
但現在,英軍還沒進入開花彈時代,更遑論迫擊炮時代。
蹲在環形工事里的散兵,優哉游哉地繼續射殺沖過來的英軍步兵。
部署在環形工事里的大炮,也根據情況,或者穿糖葫蘆,或者用霰彈近距離噴。
為圍城斜坡戰而生的手雷,正是大順這邊的優勢所在,不斷地居高臨下地朝著在壕溝里翻滾的英軍投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