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能解決一定的問題、壓制一定的矛盾。
但,歷史上,英國打贏了七年戰爭,然后呢
打贏了七年戰爭的英國,終究因為稅收問題、償還國債、殖民地開支等問題,丟了北美。
印度,真的是瞎貓碰到死耗子的戰略。哪怕在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王冠上的珍珠依舊是加勒比的小島,印度排不上號。
如果按照此時英國對“財富”、“貿易”、“經濟”的理解,在印度并沒有那么大價值的此時的理解程度下,七年戰爭的結果就是英國丟了北美。
此時的法國也是一樣。
戰爭的勝利,可以掩蓋一定的問題、壓制一定的矛盾,但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法國有其特殊性。
巴黎可以打贏整個法蘭西。
大順和英國都不是的,英國的鄉紳依舊牢牢把控著英國的政治、他們的統治深入鄉村;大順也是,一個京城打不贏一千多萬平方公里。
但法國不同。
路易十四之后,舊的統治秩序已經開始變化,而巴黎逐漸擁有了可以打贏整個法國的實力。
換句話說,巴黎的輿論、巴黎的中產階層、巴黎的啟蒙貴族等等這些人,他們的話語權可以影響整個法國。
繼續戰爭之后的債務問題、稅收問題,這些東西不解決不行、解決也不行。
解決就得戰爭、起義;不解決,還是戰爭、起義。
故而,此時的波旁法國,已經不想打下去了。
或者,豪賭一場,登陸蘇格蘭,吃英國的血肉,把法國的債務問題壓下去。
或者,不打了,和英國和談得了,用大順嚇唬嚇唬英國,拿到足夠的好處,直接收手和談。
亦或者,大順和法國合伙,一起把荷蘭吃了。用刀槍和大炮,逼著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商人,再大量買進低息的大順和法國國債,不買就打。
然而,這三件事,沒有一件是大順此時想要做的。
這就是法國和大順之間的根本性分歧。
中法同盟,在直布羅陀被攻克之前,兩邊真可謂是“親密無間”。
但伴隨著直布羅陀被攻克,戰爭的性質就變了。
法國,希望利用大順,嚇唬英國,達成對法國有利的條件,就不打了。奧利地或者俄國太強了,普魯士被徹底瓜分,對法國也不是件好事。畢竟,之前可是和奧利地打了上百年。
大順,希望利用法國,看住英國,從而讓自己的商船和巡航艦,爭取到對大順有利的條件。沒有法國的威脅,大順這
點艦隊,在大西洋掀不起什么風浪,英國的海峽艦隊可以直接把大順的艦隊趕回好望角。
大順和法國,都渴望勝利。
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勝利后想要的條件,兩國截然不同。
法國現在想要的條件,無法單獨達成,必須要大順的配合。
大順想要的條件,也無法單獨達成,必須要法國的配合。
但是,大順想要的戰后條約,不是法國想要的戰后條約。
法國真的打不動了,再打下去,內部多半要炸了。
大家各懷心思。
德拉克魯這才講了那個橫貫歐洲各種不同版本的“折箭故事”。
只不過,當做故事來說,還好。
可要是當做歷史來看,折箭故事里所有的當事人,好像并沒有因為這個簡單直白且非常正確的折箭道理,就真的兄友弟恭相親相愛團結一心了。
鑒于此,德拉克魯小心翼翼地問道“那么,貴國要把英國俘虜送回倫敦這件事,法蘭西應該也派人一同前往吧”
李欗對此倒是和爽快。
“自然。便是你不說,我也會要求你們派人去的。同盟之間,最忌單獨與敵人接觸。我們只是去威懾恐嚇的,你們不去,我們這邊反倒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