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晚了。
他沒考慮到一件事,如果大順真有心這么做,為什么不早早伸出橄欖枝
為什么大順一上來就盯得是荷蘭,而不是英國
因為,大順明白,荷蘭沒能力搞航海條例,也沒能力“用武力保衛自己不買的權利”。
但英國有。
因為英國有北美加本土的接近1000萬人口、以及得天獨厚的不需要龐大陸軍軍費的地緣環境,比法國可煩人多了。
大順不擔心法國在貿易和航海上反噬,因為給法國100個狗膽,也不敢把陸軍裁撤取消常備軍全都投資海軍和殖民地。
真要那樣,普魯士奧地利甚至波蘭,都能把裁撤陸軍、全力海軍的法國的屎打出來。
到時候英國緩過氣來了,隨手把條約撕了,就把艦隊往大西洋一擺,大順到時候哭都沒地方哭去。
市場本身,也是有議價權的。
到時候,大順只能接受英國的條件,兩邊合作,而主動權是握在英國手里的搓羊毛、織布、甚至瓷器,技術含量還沒高到幾十年無法仿制突破的程度。
當初劉鈺所擔心的,是大順國內的那群人,看到英國條件優厚,給個糖吃,不想出大力建海軍就能坐地收錢。
而現在,大順內部的新學派已經崛起,商業資本的力量這幾年發展極快,海軍內部的軍官團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這種情況下,大順已經不可能接受退回去讓別人當二道販子的條件了。
因為亞當斯密給出的那個辦法,就是純粹違背自由貿易精神的扯犢子中國應該放棄航運業和商業,把資本投入到工農業,由英國接管中國的航運業這年月搞航運業,動輒50的利潤,為啥不投資航運業先把高利潤產業占了積累資本,再以利潤的原始積累投資工農業
這個矛盾在這擺著,如果真能自由貿易的話,其實放在荷蘭還是倫敦倒是真無所謂。問題就在于,真正的自由貿易存在嗎英國如何保證他不會給羊毛和棉布產業補貼英國如何保證不會以行政手段阻止中國商品售賣
英國說可以保證,問題在于大順信不信敢不敢信
在這樣的矛盾下,哈利法克斯伯爵雖然對貿易有點理解,但實際上于國際政治和外交上也是個半吊子。
他這種想法,純粹就是一廂情愿。
中法同盟打了半天,打到最后,大順把東西方貿易中心放倫敦去了法國人能接受合著打了半天,這是幫著英國建設金融中心呢
放在荷蘭,法國當然可以接受。
荷蘭和法國之間沒有大海阻隔,法國去荷蘭就像去自己家那么簡單。
只要大順給出“比利時去武裝化、荷蘭完全中立化”的條件,法國當然愿意接受金融和貿易中心放在荷蘭。
而這個條件,又不是難以達成,只要波蘭選王一死,大順完全可以用這種和稀泥的方式施壓奧地利,聯法俄一起施壓,相當于拿部分波蘭和西里西亞,換比利時。
荷蘭未必需要東西方貿易的全部關稅和利潤,實際上,僅僅是一個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足夠帶來足夠的商業繁榮和就業了。
而大順之前煽動的荷蘭政變和下南洋帶來的一系列后果,也中斷了尼德蘭民族的形成過程,荷蘭最后的民族力量,也就是行會、小生產者、農民,在那場政變之后再無反擊之力,只剩下不需要祖國的商人、商業寡頭、金融資本,和大量涌入的伊比利亞猶太人、高盧胡格諾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