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劉鈺之前大講特講的自由貿易、絕對優勢這些東西,這些年大順一直在歐洲講,而且伴隨著“中國熱”之風,大講特講。
因為我富庶,所以我的一切都是富庶的原因,這種類似輝格史觀衍生的邏輯,此時正適合借著歐洲的中國熱宣揚。
哈利法克斯伯爵信不信其實他是有些信的。
而又趕上了大順工業革命的萌發,這使得哈利法克斯伯爵在“絕對優勢”這個問題上,產生了一個技術上的錯誤傾向。
該如何形容這種傾向呢
即,新產業在萌發之初,不是只有一條路的。技術也是一樣,就像是火器剛開始出現,到最終演化為燧發槍,期間也不是沒有點錯科技樹選多管、后裝之類的科技。
亦或者,后世的新能源,是電還是氫,也是各自豪賭,看誰賭對了未來。
哈利法克斯伯爵的錯誤傾向,就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
大順擅長的是棉布。
英國擅長的是呢絨。
棉布可以工廠化生產,或者技術進步工場制,降低成本、提升質量。
呢絨為什么不行呢
實際上,如果知道后世的歷史、且知道一些紡織業的技術問題,就知道,確實不行。
因為,呢絨的工業化生產,比棉布難得多。
粗略來講,呢絨是“入門容易、進階難”。
前期的大規模堿性洗滌去油、梳毛等步驟,很容易實現前期的初步工場化,效率極大提升。
這一點,佛羅倫薩等地,再中世紀晚期,就已經出現了梳毛工人起義的事跡。
但是,這個入門之后,往后的技術,想要點亮,那就很費勁了,比起棉布來難多了。
反過來,棉布則是“入門難、進階容易。一旦打開關鍵的任督二脈,則后面一片坦途”。
簡單來說,摘棉花,老大難問題。得看天老爺給面子、得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梳棉花,老大難問題。在搞出來梳棉機之前,挑棉花籽,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紡紗,更難。珍妮機紡出來的紗線,是無法用于純棉布的;水力紡紗機的紗,粗是粗了,但也無法用于后續平紋布織造的。
棉布的任督二脈,是“走錠精紡機”,也就是騾機紡紗。
這玩意一旦搞出來,后續一片通途,直接可以上蒸汽機。這也是劉鈺這邊謀劃的印度紡紗大失業的危機傳導的技術基礎。
但是,在不嘗試之前,誰知道呢絨的工業化生產實際上比棉布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