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可正如大順不可能理解出埃及記的隱喻,英國又怎么可能知道大順家里難念的經
英國此時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
想和。
且能和。
且政治力量最強的那群人想和且能接受和。
世界是動態的。
英國國內的階級狀況、王室認同、政局穩定這些情況,要是晚三十年,大順是嚇不到英國的,英國肯定會選擇豪賭一場海上決戰。輸了民兵總動員,也不用擔心地主喜迎王師。
比這三十年再晚三十年,趕到英國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構建,已經到工人站出來反谷物法、搞憲章運動的時候,那大順就更不可能指望直接談貿易傾銷問題了。
此時英國政壇上的兩大勢力,不可能知道未來,但卻了解現在。
只不過因為托利黨黨禁導致的輝格黨分裂、反對派的崛起,使得英國政壇內部出現了一股奇怪的風氣。
為了反對而反對。
反對政府的任何決策,是取得名聲和影響力的最佳手段。
正是因為這股風氣的存在,使得戰爭媾和這件事本身,兩邊的想法基本差不多;但兩邊都需要把更多的心思,花在這些條件是誰提出來、是誰背鍋、誰支持誰反對、何時支持何時反對的事情上。
和格倫維爾交談過的皮特,并不知道王黨這邊的具體動作,但他知道王黨肯定會借用中法來送俘虜這件事,制造一些輿論,為推翻現內閣打下基礎。
屋子里空蕩蕩的,皮特把其余人包括仆人,都趕了出去,只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他明白,此時的愛國者黨,或者說坦普爾家族,想要和他做切割了。并且希望在切割之前,讓皮特發揮最后的力量。
承諾就是坦普爾三分支家族和皮特家族的同盟關系還會繼續,畢竟都是真親戚,會保皮特的子女,如果他們足夠優秀,也可以讓他們從政。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皮特深諳英國的難念之經,所以才能以“大平民”的身份爬到這個位置。當然可能在英國,平民的概念和大順這邊不太一樣,和英國的陸軍元帥和大貴族加結親的“平民”。
他現在很清楚英國國內的局勢,也知道曾經狂熱支持他全面開戰政策的人已經基本轉向。只剩下東印度公司的那群人還在狂熱地支持他,可這種時候,東印度公司的支持,對他卻是一種累贅,因為中國人釋放的謠言,就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激進政策導致了中華帝國的安全焦慮,才有了全面開戰。
格倫維爾的背叛,說的那么冠冕堂皇,其實也不過是因為新國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皮特作為政壇老油條,何等樣人,如何能被那幾句冠冕堂皇的扯淡忽悠的不知東西南北
這是很明顯的分化瓦解手段,因為他們愛國者黨就是靠噴政府起家的,新國王拉攏格倫維爾是因為不想讓愛國者黨全都跟著皮特一起再去反對政府,成為反對政府的一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