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些東印度公司還都在,英國或許、至少理論上可以牽頭,大家合伙把中國商船趕走,咱們賺這個差價。
現在,連理論上的可能都沒有了。
皮特按照他所熟悉的那套殖民貿易理論,知道當初擺在大順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要么在家。
要么越過印度、非洲,跑到歐洲來。
沒有中間選項。
可偏偏,愣是靠著歐洲的亂局、荷蘭的國情、瑞典的走私,把非常難的那一步邁出去了。
現在看著那些諷刺他的文章上的設想,比如在下南洋時英國就該全面投中什么的,似乎那真是唯一一條可以避免現在這種局面的路。
但,不管過去是因為國情、內斗、專營得益者等等原因,沒做成就是沒做成,現在沒機會了,以后也沒機會了。
之前遮罩的迷霧,在這一刻已經去除了許多。
格倫維爾希望讓皮特把關稅問題提出來,把媾和停戰問題提出來,希望保住家族同盟的利益。
但皮特是有自己的尊嚴的。
他知道自己有兒子,還有后人,還有家族。
但他更知道,如果自己提出關稅問題,那么自己死后的名聲,一定會差到極點。
或許,此時看起來,這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能讓絕大多數能發出聲音的人滿意,似乎吃虧的、且能發出聲音來的,只有已經半殘的東印度公司。
但將來呢
托馬斯萌為東印度公司辯護的一個預設前提,是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好望角以東的貿易壟斷權。
不只是英國的,而且還要擊敗荷蘭、法國、奧地利、葡萄牙
在這個前提下,進口可以做轉口貿易。
可,這不就是諷刺他的文章里說的,在下南洋后投中的策略嗎
如果考慮到托馬斯萌的東印度公司董事的身份,就不應該被他當初的經濟學所迷惑,因為他的身份里的預設前提就是東印度公司壟斷好望角以東的貿易品航運。
但多數人并不會去思考這個隱藏的前提條件。
所以,此時很多人覺得,這樣挺好的。
但皮特知道,這樣不好。
即便現在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內看著還不錯。
國債也能還清了、貿易額也發展了、更多的人發財了。
可是,東印度公司發財的本質是什么是把平民手里的白銀,吸到了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手里,他們創造了什么財富嗎
皮特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一個擺在眼前的例子荷蘭的衰敗。
不只是那種明面上的衰敗。
更是因為商業的過度繁榮,導致的荷蘭國族構建的全面失敗,內部的割裂無法彌合。
商人與行會的沖突、貿易與本地工業的沖突、包稅商與農民的沖突、寡頭與貴族的沖突割裂到無以復加,連國族認同都無法構建,七省徹底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