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也大。蓋住其余的反對聲音。
單純從賣茶葉或者賣棉布的角度,不談反動還是進步,大順這邊純粹商業上來看,倒是不介意北美這邊有人吃獨食。
但吃獨食的前提,是你得有那個能力。
誰眼紅,就干死誰;誰寫文章批判,就叫他身敗名裂;誰想入場沒機會就走私,抓起來直接剁頭。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吃獨食也沒事,也能合作。
但關鍵就是,就算是漢考克這樣的家族,也沒這種吃獨食的能力。東印度公司都做不到,這些人就更做不到了。
所以呢,就得靠人多力量大。
十三個州的大走私販子們,大家來喝喝茶、坐一坐,搞一個共同聲明、共同意見。
比如說,一起宣揚下茶葉的好處,干死咖啡商人。
比如說,一起宣揚下棉布的好處,干死搓羊毛的。
在戰爭結束后的北美貿易問題上,和大順這邊保持一致,一起壓制北美的輿論,引導輿論,促使英國達成一系列的貿易條件。
這些大商人集結在一起,就可以完全抵消北美那些反對的聲音了。
而像富蘭克林這種在歷史上被扣過“美奸”、“親英”之類帽子的人,從他的認知來講,他本身就是傾向于降低關稅、允許東印度公司直接去北美賣茶葉的。
當東印度公司死了,富蘭克林這種理智派,也并不會反對這件實際上對北美的確有好處的事。
富蘭克林頭頂上的帽子,是被扣上去的。但實際上他這個“美奸”、“親英”的帽子,并不是不能摘的。這個帽子的背后,更多的還是富蘭克林類似于保持一個共同體的妥協態度,并不是說全盤認為英國一切都對、英王神明神武,而是一種有底線、有目標、有綱領的妥協。
他這種理智親英派,人數也并不少。
只要這群理智親英派,和這些歷史上因為經濟因素而選擇反英的商人們,在貿易問題上達成一致,就可以在北美的輿論場上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總之,因為經濟因素而走向反叛或者革命之路,也會因為經濟因素而走向妥協。
出于樸素的民族情感比如擔心十三州被德國“鄉巴老“占據的富蘭克林等的這批人,也會因為樸素的血緣的民族情感,傾向于在貿易政策上的改變換取政治上的統一。
而這個前置的“別吃獨食,讓更多有影響力的商人參與進來,人多力量大”的想法,倒是真不需要去刻意完成。
在托馬斯漢考克看完了大順商船里的貨物、詢問了價格、品嘗或者試喝了樣品之后,就明白過來。
這個貿易,他自己,吃不下,額度太大了。必須得找更多的人大家一起商量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