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在馬薩諸塞州正在和紐約州、新罕布爾州、康涅狄格州大打貿易戰和關稅保護主義的現實條件下。
共濟會,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在整個北美十三州、跨域了州與州之間沖突的一股政治力量。
是個“全國”性的組織,而不是各個州之間的鄉紳聯合會。
至少,此時是的。
大團長、副團長、典獄長、各州小屋負責人、下層會員這樣的縱橫整個北美的、上下的組織結構,是唯一能夠將北美的各方力量、各州力量聯絡起來的組織。
這一點,大商人出身和自小跟著叔叔接觸商業問題的漢考克,是比這里面的大部分手工業者更能體會的。
尤其是在巴哈馬見到了大順的那批人之后,這種更開闊的的經濟視角的認知,更是讓他隱約意識到共濟會的力量。
之前的奧爾巴尼會議,富蘭克林提議十三州聯合一致,搞共同大議會的想法,遭到了很多的反對聲,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各州的利益完全不同。
各州之間的矛盾如此之大、利益沖突如此之多,也就是類似于清教會、共濟會之類的可以跨越各州的組織,才能算是將來會有政治影響力潛力的組織。
因為至少,這個組織,是跨越了縣、市、州、乃至于大西洋的。而諸如波士頓律師協會、波士頓商人聯合會之類的組織,是無法跨越州的,就是個本地組織。
此時共濟會的成員問他巴哈馬的諸多事,漢考克雖然對他們中的一些人瞧不太上,但雖然逼格的幻想破滅了,更現實的政治潛力的需求,讓他還是想要在共濟會中嶄露頭角。
之前他是自我懷疑,去詢問了約瑟夫沃倫,希望沃倫給他一個答桉,因為他覺得大順那群人說的很有道理。
可大順那群人既是異教徒,也是迷信的無神論者,還是此時英國的交戰國,又是反基督的。
這都使得,漢考克覺得大順那些人的說法,確實有點像是“惡魔的蠱惑”。
但見到沃倫之后,沃倫給他的解答
只能說,一開始儀式感滿滿,自己確實挺期待的。覺得最起碼也得是總檢察長、富蘭克林之類的那樣的人物,自己入會之后直接就能和他們約為兄弟。
然而等到看到這些熟人之后,漢考克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再想想那些之前他從宗教情感上擔憂是“惡魔的蠱惑”的話,便又覺得有道理了。
于是,他以新入會的小師弟的身份,將從巴哈馬那里聽來的一些話,加上他的理解,和這些人表述了一番。
“我不能明確地說清楚中國人的態度。但至少,他們的一些話,我認為或許是有道理的。”
“中華帝國的那群人,說我們需要看到一些事情的”
他想了一下當初在巴哈馬那里,大順那些人的話語翻譯之后的詞匯,并沒有用大順那邊直接翻譯的詞匯。
而是,可能是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