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嘛,尤其是年輕的國王,總是雄心壯志,總覺得自己能干點事,折騰一番。
很多道理,他都懂,他也讀過君主論。
任何一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一般情況都會拒絕承認自己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甚至還會專門出本諸如反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書。
喬治三世雖不至于這么精通,但他也知道馬基雅維利的幾條基本原則。
其一軍隊和法律是權力的基礎。沒有軍權,放屁都不響。
其二君主應當大權獨攬,注重實力,精通軍事。
其三君主要拉百姓反貴族,從而拿權要考慮時代,取其骨,要考慮馬基雅維利說的貴族,在政治上是什么生態位。
其四君主不應受任何道德準則的束縛,只需考慮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慮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內懷奸詐,亦可效法狐貍與獅子,詭詐殘忍均可兼施。
正因為這幾條原則他懂,所以,喬治三世對于利物浦的混亂,認為這是自己的機遇,如果處理好的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他的祖先,還有英國的歷史,倒是也有歷史可以依照。
但是,很多歷史經驗他是沒辦法學的。
比如他爺爺喬治二世,真能拿到軍權和軍事貴族支持、從而讓兒子坎伯蘭公爵開始推軍改,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自己上戰馬,去歐洲,在哥廷根和法國干了一仗,拿到了軍中威望,這才有了后續的坎伯蘭公爵的軍改。
國王想拿權。
要么親征,上馬帶隊打贏。
要么,最起碼要戰略指導。
否則的話,軍中沒威望,很多事就不好辦。
之前荷蘭政變前,奧蘭治的威廉,不也是試圖在軍中打出來威望嘛。只可惜雞胸加氣喘,壓根不能上戰場,最后大順稍微鼓搗了一下,直接就被政變推翻了。
但顯然,這一點,喬治三世學不了。
因為很顯然的一點,他現在又不可能帶兵去歐洲開干。
況且,人還是要有點批數的,此時歐洲國王圈子里最能打的腓特烈二世,現在都被錘的奄奄一息,他不覺得自己能夠在歐洲大陸贏得威望。
但是,利物浦、蘭開夏、曼徹斯特等地的叛亂和混亂,給了他一個機會。
倒不是說帶兵去鎮壓,他叔叔坎伯蘭公爵去鎮壓雅各布派起義,名聲混成臭狗屎,得了個“屠夫”的名號。
而是說,喬治三世認為,自己可以利用這場混亂,先把軍權抓到手。
英國人都很清楚,因為海峽阻隔,陸軍,是決定政治走向的根本。
坎伯蘭公爵的軍改,目的就是把“升遷任命”的權力,從哪些地方實力派手里,拿到政府手中。增加常備軍的數量,降低買官制和團長所有制的規模。
海軍的問題,不用管。海軍正常運作即可,那玩意兒不會決定倫敦的政局。
陸軍,關鍵是陸軍,只要能趁著這場混亂,把軍權抓一抓、在議會撕開個口子允許增加常備軍數量。
那么,就算大贏。
手里有了軍權,以后有的是時間和議會這群人慢慢折騰、慢慢玩。
至于如何利用利物浦的混亂、大順對英國的壓制、和戰爭即將失敗的現實拿到軍權、增加常備軍的數量,喬治三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三個支撐點。
漢諾威。
北美。
英國本土。
實際上,在大順參戰之后,尤其是直布羅陀陷落之后,布特勛爵就和喬治三世談過一個重要的問題。
“我的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