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論上都無法解決的問題之外,英國還有個非常難頂的現實問題。
那就是,許多的英國人,認為是東印度公司阻礙了英國的發展,是英國的諸多重商主義政策,阻礙了英國的發展。
以至于,不管是北美,還是蘇格蘭、愛爾蘭,甚至英格蘭,全都認為“走私無罪、逃稅合理”。
大量的商人,認為自由貿易是最好的,如果放開了自由貿易,英國的經濟將會立刻欣欣向榮。而且,會帶來英國制造業的大增長,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東印度公司壟斷著對東方的貿易,嚴重妨礙了英國的發展
這話,1850年說,一點不錯。
但現在說,只能說
但實際上
如果東印度公司早死了、如果真的搞自由貿易、如果真的私商可以隨便去好望角以東貿易。
那么,英國人看到的,不會是英國的蓬勃發展。
而是,成百上千的船只,會把東方的棉布、漆器、家具、瓷器等,運進英國,直接把英國那點剛起步的制造業毀滅。
理想狀態下,可以說,只要出臺法律就可以了啊、只要規定關稅就可以保護本國制造業了啊。
這話,沒錯。
錯的是,這句話這時候說,就是純粹扯犢子。
因為現有的技術水平、行政能力,根本不可能管得過來走私。
因為現在的技術水平還不到那個條件,還不足以做到誰走私、誰不走關稅就抓誰。
英國的行政能力,也不足以支持。
英國東印度公司,至少在此時,不是在限制英國的制造業,而是在保護英國的制造業。
畢竟,英國東印度公司有政府監管,需要報賬、需要注冊商船、需要核點貨物、需要把貨物拉到英國本土交稅且核查。
一堆螞蟻好管
還是一頭大象容易管
這是個現實問題。
不是個念經問題。
現實就是,如果沒有監管,技術水平不足以監察所有海岸線,無法做到高效緝私,那么,所有人的商人都會看誰比誰會走私。
任何合法、依法納稅的商人,都會破產。
而會走私的、和海關關系好的商人,則會大發其財。
英國那可憐的制造業,連起步都沒機會,在1700年就會被印度商品沖死。
而東印度公司,作為一個企業實體,龐然大物,它只能在議會講道理、花錢游說試圖證明進口商品是對的因為這種龐然大物,走私代價太大,而且難度也太大。
英國的確不大。
行政效率也的確比大順高。
但是,英國不是里維坦。
1721年棉布禁止令能夠實行的原因,更多的因素,是因為東印度公司壟斷著對東方的貿易。行政命令可以直接壓在這個龐然大物上,而這個龐然大物專營著東方貿易。
如果換成私商自由貿易貿易,這個法令要是能執行下去,那就見鬼了。走私根本抓不過來,制造業連萌芽都不會萌,直接會死。
而現在的問題是,英國有多少人恨大順開戰
又有多少人認為,大順摧毀了東印度公司、開啟了自由貿易,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又有多少商人,或者說,利物浦的奴隸販子,根本不在乎三角貿易的棉布,到底是大順產的,還是曼徹斯特產的只要停戰,讓我繼續買棉布、賣奴隸就行,我不在乎棉布是誰家產的。
人心所向只怕英國內部,很多人人心所向的,恰就是英國戰敗,放開貿易。不只是利益相關,還真的有很多人相信,現在是東印度公司妨礙了英國制造業發展。這話,1850年說,絕對對,現在說,絕對不對。東印度公司此時只怕自己也覺得挺冤的我在努力往外賣國貨,可是我在印度中國真的賣不動啊,為什么你們總以為我是不想賣呢為什么你們總以為是印度和中國的關稅導致咱們英國貨賣不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