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不影響結果。
誰收高關稅,那么不收茶稅的就會往高關稅地區走私。
這里面的關鍵,在于大順能否保證每年六七月份,在阿姆斯特丹定時刷新且別的地方不會刷新
這是兩個問題。
前者,是大順的茶園生產端,能否確保足夠的供貨大順的航海術,能否保證每年的航行
后者,是說大順能否做到,沒有其余人偷偷把茶葉運過來
前者,好說。
后者,也好說。
葡萄牙滾蛋、丹麥滾蛋、英國滾蛋、法國滾蛋之后,實際上大順已經可以做到,除了在阿姆斯特丹刷新外,好望角以西不會再在別的地方刷新。
因為此時茶葉并沒有被人偷走到錫蘭和印度,大順也絕不可能放著湖南湖北等地的山地不管,跑去錫蘭種茶葉去。是以,茶葉想要以走私的方法流到歐洲,還是很難的。
這,便是大順和英國可以談的現實原因。
念經并不代表可以靠念經談判。
關鍵是要一邊念經,一邊搞出一個不那么扯犢子的方桉,并且要考慮到“國家還要存在、且政府需要稅收”這個現實。
非要念經的話,說大順這么搞算是“自由貿易”,而并不符合因為生產相對過剩產生的國際卡特爾壟斷同盟的特征,也不是說不過去。
既然在技術層面舉杯可操作性實際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各國只能去阿姆斯特丹拿貨,拿貨就要登記從屬國以便于事后分關稅,那么實際上各國商人的銷售范圍,能也只能是本國和其殖民地。
荷蘭之前走私茶猖獗的原因,是因為荷蘭徹底擺爛了,商人獲得了聯省議會的統治權,他們既不需要維系常備軍、也不建海軍、更不建軍港,所以荷蘭的茶葉沒有茶稅,自然可以賣的滿英國殖民地都是。
雖然歷史上荷蘭這么玩的下場,以第三次英荷戰爭被英國打爆、強制荷蘭商業資本購買英國國債、歐洲金融中心轉移到倫敦為結束。
但現在嘛荷蘭不是活得好好的誰說一定得有國防、政府的開支
大順在北美的行動,支援法國和支援印第安人,那是教育一下北美人民,讓他們更加認同富蘭克林的奧爾巴尼設想沒有國防開支是不行的,北美的情況并不具備普遍性。
但在荷蘭的行動,則是制造了另一種魔幻沒有國防、沒有海軍、沒有常備軍,幾大強國都給我保獨,日子不也過的美滋滋
但是,實際上除了荷蘭人這么想,英法普奧俄各國都不會這么想。
所以,大順的談判,在英國這兒才具備可行性,因為大順主動提出來要給英國關稅。
至于讓英國征收關稅、或者說拿著關稅去干啥,那未免就過于險惡了。
顯然,英國這些人自己也清楚,原本的舊體系一崩,很多產業都要崩潰,當然會出許許多多不愿做安安餓殍的人。
手里沒關稅,沒錢,那怎么行
哪怕是之前的圈地運動呢,也不是靠著英國的民族性自覺,農夫自覺去給地主讓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