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移民的難度是很高的。這里的難,更多指的是移民的意愿。
應該說,此時的魯西地區,對于移民這件事,是極不熱衷的。
從文化歷史的因素上講。
一方面,這里是孔孟之鄉,歷朝歷代這里都不喜歡遷徙,更喜歡守在家里。
不只是守家。
更是守祖墳、守父母、守祖屋、守祠堂。
另一方面,這里的紡織業,相對來說也并不差,基本上,自耕農的小日子過得還算相當可以。
這個紡織副業的問題,既有歷史因素、也有地理因素。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候,就有“強弩之極,失不能穿魯縞”的語句。當然那時候肯定不是棉花,但不管是苧麻、柞蠶、麻布,總歸,紡織業的底子在這擺著。
諸如什么孟母三遷、曾參孝母之類的故事里,也多半有一個“紡織為業教育兒子”的母親。
自宋代黃河決口之后,這里水患漸漸小了。隨后明初,洪武皇帝強制推廣了棉花種植,徹底取代了苧麻等。魯西地區的氣候、土壤,又極為適合種棉花,很快棉花種植就發展起來了。
永樂遷都之后,大運河再度流轉起來。
沒有鐵路公路的時代,大運河就是溝通南北經濟的交通命脈,魯西地區處在運河沿岸
固然說,因為拉纖、河工、助漕等,老百姓的負擔肯定是有的。
但辯證地去看,因為有這么一條“交通主動脈”,使得魯西地區的紡織品,也得以快速流通。
即便說,前些年,大順“割肉剜瘡”一般,廢棄了運河漕運廢棄運河漕運,并不是說閑著沒事干把運河堵死了。但要知道,作為黃河沖擊平原,只不過,沒有清理、水柜、調水、漕運總督、每年高額的漕運維護費等等,用不了幾年,運河就淤積了。
從原本的全國性的交通干線,混成了一段段的地方通干線。
對紡織業,肯定是有影響的。
但,正所謂,社會意識落后于社會存在。
自宋黃河南決之后、再到明末混亂,及至大順初年,魯西地區經歷過戰亂、起義、反抗、屠殺等。
大順的均田政策,沒有徹底的、全面地執行。但在華北地區,尤其是河南、山東等地,因為種種因素,使得大順開國之初,魯西地區的口均土地面積,大約在25畝左右。
這種條件下,男性勞動力的地位,是遠高于女性勞動力的。
非常簡單的道理,沒什么這個權、那個權的。人均25畝的情況下,一個男性青壯勞動力所能創造的價值,在農業時代,就是比女性高。
于是,這樣的社會存在,造就了這樣的社會意識女性找婆家,是需要“展現自己的勞動能力”的。
這種展現,體現在婚俗上女性在結婚時候,必須要準備大量的魯布嫁妝。包括背面、褥子面、門簾子、衣衫布等。
以證明“我作為妻子是合格的,我有勞動能力,且我的手很巧,可以織很多布”。
男耕。
女織。
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下,加上這里適合種棉花,使得這里有俗語唱曰插花描云不算巧、紡紗織布吃到老。